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卷天下興亡誰人曉第七百八十三章議和(五)

第十卷天下興亡誰人曉第七百八十三章議和(五)

王正清愕然,段德愕然。

金人議和使臣竟然在這個時候到了,這也太巧了些吧?

接著兩人便有些狐疑,凝重的對望,目光閃爍,心思卻都差不多,真的假的?

吃了一連串的下馬威的他們,不自覺間變得多疑而又謹慎,這其實也正是趙石想要的,論起玩弄別人的心理來,當世恐怕無人能與他相比。

但他畢竟不是神仙,金人議和使臣的到來,同樣出乎於他的意料之外。。。。。。

不過幾個人雖然心思各異,卻都是深有城府之人,不多久,便都想到,金人經此一戰,不但丟了河中,而且也是元氣大傷,大秦因種種原因,想要同金人議和,金人又何嘗不想獲得喘息之機?

事實上,金人情形要比大秦惡劣的多,太原空虛,糧草不濟,河東經此戰亂,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已漸呈糜爛之勢,雖還坐擁雄兵數十萬,但強敵環伺,金人又怎敢再與大秦傾力而戰?

這麼算下來,金人迫不及待的來與大秦議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這些東西差不多都是明面上的,幾個人不可能想不到,而明白了這些,王正清,段德兩人心中不但惱怒盡去,反而有了些歡喜,要知道,誰先提出議和,誰便失卻了先手,之後再談議和,大秦必可居高臨下,佔盡先機,這個訊息,對於兩位議和使臣來說,不可謂不好。

兩人之後望向趙石的目光,便都複雜的很了,有羨慕,有嫉妒,藏的最深的,卻還是忌憚。

以數萬偏師,再加河中新成之軍,連番血戰下來,竟然逼得擁兵百萬的北地大國低頭乞和,天下名將,不外如是,如此的威勢,如此的戰功,必為天下所知,也必為天下人所記,這怎能不讓人羨慕,不讓人嫉妒?

相比他們兩人,趙石心情卻是不錯,金人議和使臣到的有些突然,但卻是好事,不然的話,他便得送段德兩人入金,議和之事也就多數不在他控制之內了,若是朝廷一意如此,那樣的話,除非使出一些激烈的手段,不然兩國和議終是阻止不了的。

而現在,金人議和使臣到了汾州,自家地界之上,無論拖延,還是其他什麼,可要方便的多了不是?

這個冬天,反正無事可做,就跟這些王八蛋耗上一耗,大不了,他孃的藉著護送議和使臣入京的名頭,老子跟著你們去長安。。。。。。。趙石咬著牙想。。。。。。。。

消化了這個訊息,趙石首先開口道:“金人議和使臣已到,該怎麼做,還請兩位大人斟酌。。。。。。。。”

段德心裡哼了一聲,到這個時候,你到知道讓咱們斟酌了,這變臉的功夫可不比那些積年老吏差呢,不過旁邊這位老奸巨猾的傢伙才是議和正使,方才你不是喝醉了嗎,這會兒應該酒醒了吧?

王正清則眯著眼睛,沉吟了片刻,冷靜的道:“我二人此時不宜與之相見,還得勞煩趙將軍。。。。。。。。最好能試探一番金人使臣。。。。。。。。來意。。。。。。。。”

話音頓了頓,之後說話終於帶出了幾分誠懇的味道,“趙將軍,你我同殿為臣,所作所為,無非為君為國而已。。。。。。。陛下託將軍以腹心,老夫二人也奉皇命而來,如此,我等三人,當同心協力,為君分憂,為國解難,不然的話,陛下怪罪下來,我等三人豈不是有負君恩,有愧於朝廷。。。。。。。將軍以為然否?”

趙石點頭,開始搭臺階,“老大人說的不錯,方才趙石多有孟浪,還請兩位大人不要見怪才好,此次太原府一戰,軍中傷亡太大,十萬河中子弟,傷亡近半,這些人上陣拼殺,為的是什麼?還不是金人暴虐,受盡欺壓之故?

趙石也怕,金人狡詐,而朝廷諸位大人一時心軟,把河中。。。。。。。。。呵呵,也是趙石想多了,要知道,朝廷諸公皆德才兼備之士,怎能幹這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若真是那樣,我大秦再臨河中,又有何面目再見這一地漢家百姓?

朝廷諸位大人,還有兩位老大人,當然能想得到這些,之前些許孟浪之詞,多有得罪,莫怪莫怪。”

段德僵著臉笑了,相比他,王正清的笑容便自然的多,還連連點頭,“將軍忠君為民之心,盡人皆知,老夫又怎麼會怪將軍?”

顯然,論起臉皮厚度來,無論段德,還是趙石,比起這位宦海沉浮數十載的官場老泥鰍來,都要相形見絀了的。

趙石面上帶笑,心裡卻已冷笑連連,金人議和使臣既然到了,這兩位欽差大人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為國事計,為私意計,都不能讓金人知曉大秦已經派出了議和使臣,還正好碰在了汾州。

也算你們倒黴,這趟差事註定是要白走一趟了。。。。。。。。。。

顯然,兩位欽差大臣也想到了這個,在趙石告辭轉身離去之後,不時對視著,都蹙起了眉頭。

議和使臣不是什麼好差事,但空走一趟,甚至沒能到得對方境內的議和使臣,對於像他們兩位這樣身份的人來說,就更不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了,之前升起的些許喜悅,在利弊得失的計較中漸漸淡去,代之而起的,則是幾分苦澀,還有不甘。。。。。。。。。

段德是來賺取資歷的,能夠主導與金國的議和諸事,對於他的前程來說,無疑將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之後入樞密院,以如此資歷,當無人能與他爭那樞密副使之職,種從端老邁,又不得當今陛下看重,卸任樞密副使之職也就在這兩三年間,能爭競此位的人並不少,一個區區觀軍容使,遠不能讓他超越同儕,他的資歷是有大缺陷的,那就是為政一方的經歷。

像種從端,就曾任職於興元,利州等處,即便不得陛下歡心,也能任職樞密副使,更無人能有異議,而他,資歷就顯得太過簡單了,曾在邊關領兵,接著下來,便皆在兵部任職,若不是依附於李承乾,可能他也只能在兵部右侍郎的位子上終老而已,哪能如現在般,晉兵部左侍郎,又有望入樞密院任職?

而一旦能接任樞密副使,便可稍稍脫開李承乾,這才是他隱藏的最深的心思,在他眼中,兵部尚書李承乾剛毅有餘,略略疏於才幹,這個不算,其實最致命之處,卻是此人專斷獨行,私心太重,偏有德望不足。

如今是得陛下信重,將來呢?即便當今陛下念舊情,使其權重景興一朝,然後呢?新帝登基,還容不容得下他?

實際上,就是一句話,看似顯赫,根基卻有不足,頗有幸進之嫌,偏又不知中庸收斂之道,鋒芒太露,早晚必成禍端。

與之差相彷彿的,便是方才那位趙大將軍,而人家勝在年輕,又與太子交好,但比李承乾還要兇險的是,此人功勞太著,行事更加張揚,與太子交好,將來也便註定要捲入皇位之爭當中,這樣手握兵權,功勞赫赫的軍中大將,才是歷代帝王最忌諱的人物。

在他看來,此人下場,只有比李承乾更慘的份兒。。。。。。。。。。。。

所以。。。。。。。樞密副使之職他勢在必得,只有到了那個位置,才能略略與李承乾相較,是繼續虛與委蛇,還是漸漸疏遠,皆可從容許多,之前,他只想謀一任外放,脫開朝堂爭鬥,但現在,他也只能感慨,宦途之上,變化莫測,世事往往難如預料,且不進則退了。。。。。。

而今金人使臣突然到來,他們的身份可就有些尷尬了,和金人使臣在汾州相商議和之事?想也不用想,如果那麼幹了,與賣國求榮無異,趙柱國虎視眈眈,之後一紙奏疏,就能讓他們二人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