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更,求點月票撒。)
天下大勢,趙石看的清清楚楚,細數朝廷上下,有如此目光者,也就是他了。
到也不是他高瞻遠矚,而是舊部傳遞訊息,加上朝廷邸報,如此種種,才會有如此優勢罷了。。。。。。。。。。。。。。
宮中還是那般,十年如一日。
有的地方陰沉昏暗,有的地方繁華似錦,有的地方莊嚴肅穆,有的地方則冷清寂寥。
趙石從來不喜歡這個地方,所以輕易不會入宮,漸漸的好像已經成為了習慣。
以他今時今日之地位,這番做派,在外人看來,不免就有韜光隱晦的意味,乃明智之舉,只有最為親近的人,才會明白,他對皇宮之地隱隱流露出來的戒備和厭惡。
擔著皇帝近臣的名號,身在長安,卻一個月也不定能見駕一次,遍數朝臣,他也是獨一份。。。。。。。
來到乾元殿,直接被宣召入殿,見到了成武皇帝陛下。
看到皇帝陛下精神抖擻,亢奮無比的樣子,趙石心裡立即就有底了。。。。。。。
不過也沒什麼值得奇怪的地方,若這會還激不起皇帝陛下的雄心壯志,那麼,所謂的定鼎天下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大家還是洗洗睡吧。。。。。。
而這兩年戰事未起,其實除了大秦內政不暢之外,還有忌憚河北李任權的原因在裡面。
那個時候,一旦動兵,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說不定戰事一起,戰火就能從南燒到北,將河中,河東各部都拖進來,將河南河北以及兩淮都變成戰場。
那樣一場戰爭,若是當年,趙石肯定瞅準機會,便一頭扎進去了。
但現在嘛。總覽全域性之下,那樣一場戰爭在他眼中也就變了模樣,雖然波瀾壯闊依舊,但這樣一場戰事對於大秦意味著什麼。他卻不那麼確定了。
為什麼河北出了變故,會讓大秦上下如此振奮的原因,也就此處了。
李任權如今無力南下,威脅大減,正是伐宋之機。。。。。。。。
其實。依趙石看來,此時把南邊先放一放,不如臣河北移民,民怨沸騰之機,揮軍過太行,進入河北,攻滅李任權之餘,還可以順勢,圖謀遼東。
這樣一來,草原再有木華黎率領諸部聯軍東進。南北相應之下,用兩三年的時間,定能平定蒙古諸部,如此,可以徹底杜絕北方邊患。
但現在根本沒有先南後北,或者是先北後南的問題,大家一股腦都是盯著中原。
以一己之力,改變天下大勢,不說趙石,便是眼前的皇帝陛下。也沒那個本事。。。。。。。。。
所以也只能將這個頗為誘人的想法,埋在心裡了。
“愛卿來的到快,來人,賜座。”
趙石見禮已畢。坐了下來。
皇帝陛下就笑問道:“國武監那裡怎麼樣了?進展如何?”
這明顯是開胃菜,差不多屬於沒話找話的範疇,國武監那邊怎麼樣了,皇帝陛下能不清楚?
外間人都在傳言,這幾年發生的大事其實就兩件,一件是朝廷改了文舉之制。一件就是國武監在地方設下武學。
這麼說有點過,但也有些道理。
文武兩道的根基,文人這邊好說,自然是科舉制度,有了這個,文人們才算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公平的晉身機會。
而武人這裡,自古以來都沒有一個太過明確的制度,來保證武人的傳承,說他們靠著自身的武勇和本事獲得晉身之階,不如說是機緣巧合的成份多一些。
而在景興年間,趙石創立了國武監,到了成武初年,又在地方設下武學。
這無疑是一個開創性的革新,為武人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官宦之途。
維持了千百年的文武平衡之道,很可能會因為這個而改變。
所以說,有識之士,才會說這兩件事,是成武年間,最重要的變革,其他的,影響都不會如這兩件事那麼深遠,也只能膛乎其後了。
如何選拔人才,又能選出什麼樣的人才,是每個王朝的基礎,王朝的存亡斷續,在這個上面其實就能看出一二。
而這樣的事情,皇帝陛下又怎麼可能不時時關注?非要等這個時候問他這個樞密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