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石斟酒,緩解了一下皇帝陛下的憂慮,也該說一些切實的事情了。
“臣跟樞密院幾位大人也議了議,調兵以及準備糧草,差不多要兩個月,差不多六月間,就可以做到諸事齊備,最好能在九月之前,結束戰事,時間緊迫,陛下要早下決心才是。。。。。。。。。”
兩個多月,這就是大秦現在對大型戰役的籌備速度。
而成武五年的滅夏之戰,因算是早有預謀之下,也還陸陸續續準備了半年。
當然,能有這樣的籌備速度,並不排除大秦對中原之地垂涎久矣的因素,但最為主要的原因,卻還得歸功於這些年來軍政之事上的改革。
如果說關乎大秦生死存亡的戰爭,讓大秦整個軍事體系都動員起來,一些人會非常震驚的發現,大秦的軍事力量,和成武五年滅夏時相比,已是截然不同了。
皇帝陛下夾了幾口菜,放下筷子,笑道,“朕與群臣同心同德,何愁大事不成?”
說到這裡,目注趙石道:“樞密院那裡方略定下了沒有?”
趙石微微搖頭,“時間緊了些,也定下來個大概,還有些不妥當的地方需要商議,不然應該現在就呈到陛下面前了。”
“大概。。。。。。愛卿不妨說來聽聽,朕明日招群臣入宮,也好有的放矢。”
“這個。。。。。。好,依樞密院諸位大人商議,此次用兵,當兵分兩路,一路由虎牢,出鄭州,進圍開封,一路南下,拖住嶽東雷等兩淮人馬,今年戰事,當以攻破開封雄城為目的,開封城破,再圖南下,用兩到三年的時間,以靖全功。”
這樣的戰略,可以說是非常保守了。
樞密院群臣並沒有盲目的樂觀,考量到南方水網遍佈,氣候溼暖,不利北兵久戰等等因素,才定下了這麼一個方略,只等皇帝陛下點頭,再議其他細節。
而所謂的細節,就是選將調兵。糧草支應等等問題。
顯然,戰爭一旦開始,這畢將是一場軍人的盛宴,許多人會在此戰中脫穎而出。就像江善,還沒出兵,就已經佔據了主帥的位置。
一旦功成,位列公侯,名傳天下。不在話下。
這對於每個將軍,其實都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這只是對於大秦而言,而對於東宋,也許會湧現出一些傑出的人物,後人也會聽說他們的名字。
但在大秦軍旅面前,必定都只能是曇花一現,實實在在的功名利祿,只會屬於勝利者。。。。。。。。。。
這樣的機會。對於趙石來說,也很難得。
但他明智的感覺到,這次盛宴中,缺少他的位置,雖然即便他身在京師,也能分上一杯羹,但相較於前方將士,必定有所失色才對。
所以,他在皇帝陛下這裡,沒有流露出哪怕一點想要領兵軍前的意思。因為他明白,就算他說了,也不過是給皇帝陛下出了一個難題而已,順便給皇帝陛下心裡紮上一根刺之外。最終的結果,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既然如此,何必強求?
不過,他自然也有自己的主意,東邊戰事順利的話,也許很快。機會就會出現。。。。。。
他並不著急,也等得起,只是,希望江善等能不負眾望,一戰功成,不然的話,他這裡可就不會再這麼客氣了。
皇帝陛下說了不少,也追問了一些細節,趙石也算是有什麼說什麼,但也沒太當真,因為之後諸事,需要群策群力。
當皇帝陛下問到既然兩路人馬,另外派誰領兵南下的事情的時候,趙石也沒客氣,直接舉薦了自己的大舅哥,樞密副使種燧。
這是當年的承諾在起作用,實際上,大秦將領那麼多,選誰領兵,都有理由,種燧最大的優勢,只在於他當過殿前司禁軍指揮使,至於戰功才幹什麼的,能夠被提出來的將領,又有哪個不是戰功赫赫,將才難得?
景興年間,以及成武初年的一系列戰爭,大秦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