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旁人有著怎樣的心思,盟約的訂立在幾個部族的商討之中,堪稱快速的定了下來,形成文字的盟約,現在看不出效力如何。
草原上撕毀盟約的事情並不在少數,草原胡人沒有信義,這話說的有些過頭,但在草原上,誓言並不算什麼牢靠的東西,當然,比起漢人來,草原人的誓言更有約束力,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一旦涉及到盟約,漢人對盟約的看重,卻不是胡人能比得了的。
這次聯盟,有著這樣一個草原上很少出現的盟約,起碼要比口頭的誓言讓人安心的多,有了憑據,總歸要比空口白牙來的實在一些。
盟約最根本性的東西,是趙石親手寫下,無外乎兩條,一條,互不侵犯攻伐,另外一條就是共同對敵。
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有許多細節約束,第一條相當於各部對自己疆域的保護,保證了盟友之間不會肆意攻伐征戰,消除內亂的可能,而且,有小的條款來解釋說明,並在最後說明,一旦有了紛爭,能私下商量了結的,便私下商量著解決,而當起了紛爭的兩部都不能滿意的話。
那麼便要召集一次小的盟會,各族派出使者,共同商量,裁決的結果,無論是所有人滿意,還是有人不滿意,都要接受下來。
嚴禁各部出兵相互殺伐,這是這一條的根本,一旦有人違反,將受到其他各部的嚴懲。
這一條對於聯盟來說。有著顯而易見的好處。但於長遠看來。這一條卻很可能會讓草原胡人做大,對於漢人來說,並不算太過符合漢人一直以來的目的。
不過話說回來了,漢人只要稍微強盛一些,便不虞胡人能撇開漢人,自行其是,實際上還是那句老話,自己不成。多好的盟約也是無用,最終還要看自己的實力罷了。
而現在看來,這一條盟約定下,事實上已經將中部草原的格局定了下來,三個部落共存於此,卻也變相的限制了他們的相互吞併和強大的途徑。
至於第二條,共同對敵,秦人卻在其中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有著徵召各部參戰的權力,其他各部。卻沒有這個權威,只有分得戰利品的權力。
當然。為了安撫他們,也還有著細則,比如一個部族受到外來部族的威脅的時候,其他各部有著幫助它作戰的義務,看出力大小,也有著獲得戰利品的權力。
如此種種,其實多數都是依照後世的一些條約而來,約束力自然遠不如後世那般有力而又嚴謹,但卻已經可以將幾個部族緊密的聯合在一起了。
而這樣一來,事實上秦人已經獲得了在草原上徵兵的權力,看上去有著平等的味道,但已經初具後世八旗的雛形。
盟約終於定下,盟會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心力耗費甚巨的部族首領們,聚在一起,終於開始商量盟會的細節。
相比簽訂盟約,盟會的事情其實就簡單的太多了……
秋深季節,在雲外草原上,一次盛大的盟會終於拉開了序幕,無論是參與的人數,還是來到這裡的部族數量,都是自從大突厥帝國分崩離析之後所未有的。
接到邀請,來自各個部族,到這裡參加此次盟會的賓客們,神色複雜的來到自己的坐席,看著一連串盛大的場面,許多人變幻著念頭,下著各種艱難的決定。
不過不管有著怎樣的想法,所有人都明白,中部草原在乃蠻部被擊潰之後,這裡的霸主除了由一個變成了三個之外,好像並不會有太多變化了。
而且,佔據這裡的幾個部族,實力也許不如乃蠻部那麼強大,但他們卻有著乃蠻部所沒有的活力以及進取之心,而且,除了漢人之外,其他幾個部族在草原上都有著深厚的根基。
韃靼人一直佔據著雲中雲外草原,克烈部作為蒙古諸部的一支,是蒙古諸部中存在最久遠的部落之一。
至於其中的乃蠻人,就更不用說了,幾乎完全脫胎於乃蠻部的他們,雖然扮演著失敗者的角色,但在中部以及北部草原擁有的影響力並非消失,只要他們能在聯盟中穩固自己的地位,將來可能是這個部族聯盟中僅次於漢人的存在。
這次盟會,來的人是如此之多,甚至無法在一個帳篷中安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