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二卷千秋功業需百戰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迎候

按察使脫胎於大秦都察院,都察院為景興鼎革時所立,實際為大理寺下屬,職責初時與御史臺相仿,行糾察百官之事。

實際上,景興初年,同門下平章事楊感去位,御史中丞與楊感門下,資歷又老,與朝野官員,交通往來,景帝用起來很不順手。

當時皇位不穩,也顧不上那麼多,不過等蜀中大事一定,李圃接任同門下平章事一職,景興政革開始之後,御史臺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起來。

立都察院分御史臺之權,下設各路都察使,巡察使,採訪使等,與宣撫使,宣慰使等並列,成為地方主官之一。

隨著景帝的全力支援,御史臺在地方上的權力實際上已經移交給了都察院,加上又增提點刑獄之權,事實上,已經脫離了大理寺的控制,成為刑部,大理寺共管的一個衙門。

但就職權而言,無論是刑部,還是大理寺,也都沒有太多的權力對都察院指手畫腳……

景興一朝末年,也是都察院最風光的時候,如果這麼下去,不定就能取代御史臺,成為大秦又一個威權顯赫的衙門。

不過等到成武皇帝登基,都察院的好日子也算結束了,成武皇帝毫不猶豫的將都察院設在了御史臺之下,又御史中丞總管。

這裡面涉及的事情,以及政治考量多不勝數,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其實還是受了王氏一門倒臺的牽連,眾所周知,大理寺是王氏一門的根基所在,那麼大理寺之下的都察院,王氏又怎麼會放過?

實際上,在成武皇帝登基之初,都察院的下場已經註定,而都察院下屬之都察使之類,名字也由繁化簡,不再沿用唐時舊制,定為了按察使。

權力並未消減,只是與御史臺合了起來,頭頂上多了一個正管衙門。

這麼做的好處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少了很多關節,官員有所精簡,而且,上下之間,職權漸漸明確,中樞對地方的控制也更加的有力……

不過說起來,朝廷所考量的出發點,永遠不會是這麼簡單,其實,最重要的一點考慮就是,隨著大秦疆域的擴大,官員的任用和考核,越來越顯重要。

無論是御史臺,還是都察院,加上刑部,大理寺,這種明顯帶著景帝風格的相互掣肘,相互制衡的監察局面,讓各個職司都有了一絲無力感。

朝廷需要下情儘快到達京師,而地方上也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衙門來控制官員們的行為,加之吏部官員考評越來越是繁重,都察院,御史臺送上來的官員考評,多有相悖,根本無法細細辨別,打回去吧,又徒耗時日,兩邊自然不會自揭其短,只能讓兩邊互噴口水,多出不少公案。

如此一來,吏部那裡也是怨聲載道,吏部尚書已經多次在中書議事之時,大吐苦水,讓中書拿個法子出來。

此事一直拖到成武二年的時候,才終於有了定案。、

於是,頗為落魄的御史臺一夜之間,又重新在朝堂之上站穩了腳跟,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就是這般了,皇位上坐的人不一樣了,自然就有人倒黴,有人得意。

不過都察御史也好,按察使也罷,就職權而言,他們卻是在侵蝕地方主官的許可權,大部分按察使又都是京官出身,長此以往,必然位在其他地方大吏之上。

當然,那是天下承平之時的事情了,當今天下,正值亂世,英雄輩出,豪傑奮起,按察使之類官吏,權勢再彰,也無法在將軍們手中奪得更多的權力……

天色近晚,天空陰雲密佈,北風烈烈,大同城如同一尊巨獸,矗立在寒風之中,挺直著歷經歲月洗禮的斑駁身軀,依舊能彰顯出北地雄城之英姿。

此時,已經到了關閉城門的時候,但在大同城北門,一群人聚在城門之前,迎著凜冽的寒風,翹首北望。

按察使鄭鐸看上去四十左右歲的年紀,裹著厚厚的大氅,還是被凍的臉青唇白,不住瑟瑟發抖。

“北地……風寒,一至於斯……真真讓人受不住……柳大人,大將軍也應該快……就快到了吧?”

稍稍往前湊了湊,來到宣慰使柳世源身邊,跺著腳,斷斷續續的問著,顯然冷的有些受不了了。

實際上,他們並未在這裡等候多少時間,只是天氣驟變,眼瞅著一場冬雪就要下來,這才讓人難耐風寒。

宣慰使柳世源望遠處張望了一下,他來到大同已經數載,比之鄭鐸要適應一些,此時雖也冷的厲害,卻還受得住,只是擺了擺手,“再等等,如果不成,再到門洞避一避,不過大將軍帶的是騎兵,咱們在城門之前迎候,已是不妥,若是等大將軍到了咱們眼前,再倉促迎出,怕是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