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七年七月,朝廷旨意來到風陵鎮,宣晉國公趙石回京。←,
旨意來的有點晚,但可以理解,因為六月間,朝廷新的一輪人事任免正進行的如火如荼。。。。。。。。。。
大秦中書,陸陸續續有四位參知政事上了辭呈,加上之前吏部尚書,戶部尚書之職的變動,中書在這幾個月間,差不多換了一半兒。
再有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去位,大秦最高行政機構的變動,簡直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
而到了成武七年六月,朝廷的這一次人事任免也來到了**,三位地方布政使進京述職,都順勢進了中書,補齊中書缺職。
還有兩位地方大員上了辭呈,但鑑於這次風波已經鬧的沸沸揚揚,也已經到了正在動搖大秦中書地位的地步。
大秦成武皇帝終於不情不願的鬆了下口,接納了新任同門下平章事周仿的進言,沒有找準這兩位地方大員的請辭。
隨後,關於朝廷官員任職期限的事情,也有了新的諭令。
新的諭令照發天下,讓地方上很是鬆了一口氣,因為新律推遲了兩年。
換句話說,給了那些超過任職年限的官員緩口氣的機會,同樣也算是朝廷的一次退讓,充滿了政治妥協的味道。
兩年,足夠有太多的變故發生,兩年,也足夠一些人到達他們的任期,這麼一來,不光是地方官員緩了一口氣。
便是朝廷上的許多人,也放鬆了心情。
由此。從大秦成武六年開始的動盪。終於開始趨於緩和。
當然。這次文武相爭,文官集團損失慘重,武官集團同樣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於是,成武七年六月末,樞密使李承乾滿心苦澀的送上了辭呈。
到底受到怎樣的壓力,才會讓這位痴迷於宦途的老臣自請去職,也就不需要贅述了。。。。。。。
朝廷上的爭鬥,許多時候就是這樣。幾乎看不到真正的勝利者,身處局外之人,就是個霧裡看花,總是隱隱約約,隔著一層什麼。
誰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誰又在幕後翻雲覆雨,許多時候,最終都成為了外人無從知曉的朝廷隱秘。
這就是政治,波詭雲譎,變幻莫測。
李承乾這次請辭。要比他的上一任體面的多。
宮內拒絕了一次,李承乾堅辭不受。於是,成武皇帝陛下大筆一揮,照準,發中書議定老臣恩遇。
最後賞賜尤為豐厚,並晉李承乾為成寧侯,因其家鄉在西北,又賜下榆林一塊不小的地方為封地。
這就有點不同尋常了,因為大秦爵位一般都分為三等,李承乾身在伯位,雖然是一等伯,但一般來說,按照朝廷的規矩,應該晉三等侯,是從原有爵位晉上一級,這也是為老臣身後之榮留出餘地。
當然,李承乾的爵位之所以如此之低,也是他晉升樞密使所要付出的必然代價。
這個不去說它,只說現在,由一等伯,晉二等侯,享受的卻是一等侯的待遇,死後必定封公。
遍數朝廷上下,有這份尊榮的,屈指可數。
即便是外間那幾位功勳卓著的大將,想要死後封公,現在看來也不太容易,還要看他們之後的功勳而論。
至於文官這邊兒,也就是退下來的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一人了,連前兵部尚書鄭老大人也不太可能在死後有這樣的恩典。
這麼一來,有些人也就覺得,李承乾這一退,退的太值了。
聰明的,也以為這是皇帝陛下對李承乾自動請辭的恩賞,明顯是朝著平息文官們的怨氣去的。
但訊息傳到趙石這裡,趙石可不這麼想。
他可是知道,像李承乾這樣的景王府舊人,又在長安之變中沒起好作用的傢伙,根本不會得到成武皇帝陛下的喜歡。
像前禮部尚書方謙,在成武皇帝登基之後,就被折騰的欲仙欲死。
李承乾憑什麼在請辭之後,得到這樣的恩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