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夠嗎

只為一個自動求去?

趙石想了想,總覺得不太可能,政治上的交換,在朝堂上太過常見了,但李承乾有什麼樣的底氣,跟皇帝陛下來上一次這樣的交換?

到了如今,只要他和種燧兩人開口,李承乾這個樞密使的位置,隨時都可能換人,可以說,李承乾在晉升樞密使的那一刻起,就成了沒牙的老虎。

反而,若是他還呆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到是會有些難辦。。。。。。

這事兒透著點不同尋常,但在趙石看來,對於他自己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像樞密使這樣的職位一旦有了變動,若他在京師,不可能不徵求他的意思,這麼一來,他這裡就會有點難辦。

以他現在的身份地位,說什麼都有點不太合適,不像外間的將領任免,他可以有所進言,只要把握好分寸,沒人會說什麼,畢竟,他是樞密副使。

但樞密使。。。。。。。。。那味道可不一樣,不管怎麼說,那都是武官之首。。。。。。。

這中間的區別,看似不大,卻有若雲泥,只要稍微有著些政治嗅覺的人,便不會將兩件事等同來看。

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李承乾任職樞密使,他是出了力的。

一語定之,一語罷之。。。。。。。。那是皇帝陛下的權威。。。。。。一旦越過這個底線,或者給人以朝廷樞密使之職,晉國公竟可任意任免的話柄,麻煩也就會隨之而來。

現在好了,他身在外間,算是隔岸觀火,少去了許多的糾結。

其實,他也不用想那麼多。之後他人還沒到長安。其實就已經知道了前因後果。

李承乾的侄兒出事兒了。當街殺人,最少最少,都是個流配千里的罪過。

有人會說,一個樞密使,連侄兒殺人這點小事都擺弄不了?讓人頂罪也就完了唄。

那純屬胡扯,大秦的地方官吏,最喜歡這樣的案子,而且還在這樣一個時節。只要揪住了,就別想讓人放手。

這可是一舉成名的大好機會,同樣也是最有力的籌碼。

多年之前,趙石的大舅哥可不就被個縣令給押在牢裡,為的還不過是幾畝荒田這樣的小事?

這個呢,一個是因為大秦吏治確實清明,二來呢,也是由於官員有著操守,他們注重的是治下或者鄉里風評,一旦在任上有了剛正不阿的名望。那麼,對於他們的宦途會有著極大的助力。

不管得罪了什麼人。上官也只會褒獎,不會打壓。

而這事,沒鬧到朝野盡知,由此,李承乾的政治價值確實也得到了體現,他將這事壓下來了。

這十分的不容易,趙石可以想象,老李到底被鬧得有多焦頭爛額。

李承乾無子,李氏一門也就這麼一個繼承人。

可以想象,在這個時節,一旦鬧的路人皆知,李承乾這個侄兒李清會落得怎樣一個下場。

於是,也就有了李承乾的自動請辭之舉,這同樣是一種妥協,咱和李圃一樣,自動請去,殺人不過頭點地,若再折騰,這個位子咱還就厚著臉皮坐下去了。

侄兒犯法,最多他也只是個上書請罪,陛下申飭兩句也就完了,還動搖不了他樞密使這個寶座。

正好,皇帝陛下也需要平息文官們的怨氣。

趙石覺得,老李這是趕上了,實在是倒黴催的,怨不得旁人。

其實也正是因他無子,在請辭之後,才會得到這樣的恩遇,李清流放榆林,而李承乾的封地,正好在榆林。

前因後果也就很清楚了,旁人的霧裡看花,在趙石這裡卻輕鬆做到了洞若觀火,這就是權勢的好處。

知道了來龍去脈,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能屹立不倒,這都是相輔相成的因果。

而成武七年六月,不但李承乾收拾收拾,乾乾脆脆的離開了長安,長安豪門鄭氏家主,鄭老爺子也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兒。

這位老大人的身後之榮,自然非是李承乾之流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