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爵,恩蔭,追號等等一概不缺,禮部辦喪,文武百官皆至,皇長子觀禮,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親自撰寫的祭文,尊榮之處,猶勝於當年同門下平章事楊感死後。
甚至加上去年時去世的兩位大將軍,都不如這位來的榮寵兼備。
鄭家辦喪辦的非常盛大,可以用轟動成安來形容,這就是鄭家的底氣。
但在趙石看來,這也是鄭氏一族最後的輝煌了。
鄭家鬧分家已經鬧了些時候了,鄭老爺子一死,所謂的長安鄭氏也進入了倒計時,到時候,長安估計會多出許多姓鄭的大小門戶,長安鄭氏也再不能以一個整體出現在人們面前了。。。。。。。
這樣的鄭氏,不用旁人去對付他們,自己就能鬧的烏煙瘴氣,將這個綿延百年的大秦豪族弄的四分五裂,一點點的耗光祖上傳下來的榮光。
不過比長安王氏要強上不少,至少沒弄個吵架滅門。
像如今孤零零立於長安的長安李氏,就有點危險了,沒有了奧援,它還能堅持多久呢?
趙石想起當年自己大婚時,長安五姓具至,雖然來的人沒有多少重要人物,但人全啊。。。。。。。。。
那時候,好像這些人都曾到自己面前恭賀新婚之喜。
還有人在旁邊給自己介紹,這是哪家哪家的子弟。
那一個個的豪門後裔,衣衫錦繡,舉止雍容,帶著淡淡的矜持,待人接物卻又溫和有禮,可謂是盡顯長安大族風範。
而今,長安五姓。。。。。。。。。嘿嘿,風流雲散,就算是倖存的長安李氏,也已光芒暗淡,多少看不在他的眼中了。
世事變幻,莫過於此。。。。。。。。
二十多間,大秦風雲迭起,這些長安大族,其實正是見證了這二十多年間大秦的變遷。。。。。。。。。
想到此處,趙石不由覺得,國武監那邊,可以寫一部豪族野史嘛,說不定,便像不知會不會出現的紅樓夢一樣,能成就一部千載流芳的輝煌鉅著呢。
他這點惡趣味,正像是成武皇帝陛下,在鄭老爺子死後,又在賞賜中給長安鄭氏發下了一大片在京兆的肥田一般,拿別人家的糟心事來給自己逗樂,都有些太不厚道了。
當然,趙石要比成武皇帝陛下好些,不管怎麼說,都是為這些大秦豪族揚名不是,而成武皇帝陛下,在發下田地之後,便有點後悔了。
因為當日,一直安居在家的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突然入宮覲見。
在乾元殿跟皇帝陛下說了一大堆的廢話,等人走了,皇帝陛下琢磨了一下,才明白,人家來了其實就想說一句話。
等我死了,求您別再添噁心了行嗎?
皇帝陛下大窘,這事兒不禁說,尤其是皇帝之尊,這麼做確實有些過火兒。
但明眼人可不止一個,其實說起來,就算是鄭氏那邊,許多人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此時鄭氏能進宮跟皇帝陛下閒聊的人,都忙著處理喪事呢,顧不上這個而已。
於是,又一位老臣進了宮,皇帝陛下頭大之餘,終於在後續的旨意當中,給了鄭氏一些補償。。。。。。。。。
皇帝陛下一時戲謔,便吃了個悶虧。
這在成武皇帝身上,並不鮮見,這位皇帝陛下偶爾總有突發奇想之舉,給臣下們造成許多苦惱。
事情都不大,卻讓人每每覺得,這位皇帝陛下實在有些不著調。
就像隨著旨意到達風陵鎮,還有皇帝陛下的口諭,只一句,晉國公,你的家產夠了嗎?
要是旁人,說不定就得嚇的魂飛魄散,但趙石仔細琢磨了一圈,覺得自己最近沒得罪這位陛下才對,那這話是什麼意思?
打問一下傳旨的太監,也不得要領。
直到他入了潼關,才差不多想明白,一時之間,趙石大惱。
李全壽那,他在長安呆了不長時日,這血脈一個接一個的出生,等他百年之後,他那點家業夠分嗎?
就像賞賜鄭氏田產一樣,同樣是皇帝陛下的惡趣味作祟,不過這回被噁心到的是卻是他趙石了。。。。。。。。。。。(未完待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