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盛會

各地名醫紛紛入京,雖說讓始作俑者香侯府的上上下下越來越是頭疼,但這些名醫進京,為展現自己手段,陸續到長安各大醫館坐館行醫,卻讓長安百姓得了很多實惠。

名聲漸次傳開,也順便讓這次杏林之會變得人盡皆知了起來。

之後杏林會的舉行日期一推再推,也為長安百姓多了許多談資。

今天這個名醫發了脾氣,明天那個名醫有了相好,後天,又有名醫治療治了什麼疑難雜症,等等等等,弄的長安市井之間和過節一樣熱鬧。

等到晉國公趙石回京,晉國公府和香侯府聯名邀請名醫赴會,也終於將杏林會的舉行日期定在了八月初六。

這麼一來,京師長安之中,又掀**。

和大考時差不多,百姓們關心的,再也不是哪個名醫醫術高明,哪個名醫脾氣不好等等了,他們現在關心的是,誰能最終參加杏林會。

這個時候的聲勢,可就不是之前能比得了的了。

朝廷下了旨意,太醫署主辦,由晉國公府和香侯府協助,份量上已是截然不同,如此,方顯盛會端倪。

而牛氣了幾個月,傲慢王侯,糞土金銀,在長安大城中意氣風發的名醫們終於發現,悄然間,他們已經開始有點身不由己了。

請柬,還是請柬。

這是杏林會到來之前,最重要的一個詞彙,長安上下,無論權貴之家,還是平民百姓,都在談論著這個。

代表著認可的請柬,散發著無比誘人的光芒,卻也能刺的你遍體鱗傷。

名醫們成了高考計程車子,不同之處只在於。士子們求的是文榜上的一個名字。而他們。在意的只能是一張有著晉國公府和香侯府署名的燙金請柬。

這代表的是名聲,同樣也散發著權力的味道。

因為之後隱隱傳聞,朝廷欲厚賜與會名醫,說不定,還能於宮中賜宴,此時,與士林華選已經是越來越像了。

這由不得人不動心,除了那些真的清心寡慾。或以救治天下生民為己任的大醫,其餘諸人,又怎能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而聲勢一旦起來,身不由己之處,也只有當事之人能夠真正體會了。

利益當前,有些人還在猶猶豫豫,有些人卻已經眼睛紅了起來,於是,大家終於開始各施手段。

但這個時候。他們才發現,能夠影響到晉國公府的人不少。卻不是他們能夠輕易求上門的,而香侯府這邊兒,更別提了,女人心眼小,之前弄的人家焦頭爛額,有些人還曾出言不遜,此時主客易位。。。。。。。想在香侯府這裡討情?還是省省吧。。。。。。。。

不過,到底還算有些效果。

因為太醫署這邊兒頂不住了。

名醫之所以是名醫,資本必然也不會太少。

地方上的關係不用想,來回不容易,但京師這麼多的權貴,這些日子,不少大夫在京師行醫問診,權貴之家欠下他們人情可不算少。

再加上,大家誰沒幾個師兄弟,徒子徒孫更是一大堆。

找來找去,還能找不到太醫署頭上?

於是,在太醫署這裡討情的人是越來越多,求的也不是旁的,就是一張杏林會的請柬,其他都成了細枝末節。

因為誰也不想千里迢迢進京,到最後卻灰溜溜回去。

其實歸根結底,是請柬的數量太少。

進京的各地名醫有數十人,加上供奉於長安權貴府中的大夫也有志於此,而請柬定下的數量,只有區區十五之數。

沒人敢說晉國公府和香侯府不厚道,將大傢伙招來,卻將大多數人排除於杏林盛會之外。

但這名額多上一些,也許還有些希望。

所以,太醫署這裡熱鬧了起來,也許自太醫署成立至今,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也從來沒有這麼吃香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