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八十七章 治本之策,科舉制!

“神”是天上的上帝,君主是地下的“下帝”。

君主的統治,也就是神的統治。

如此這般,誰還敢藐視神的權威?誰又能違背神的意志?

這種神權政治的謊言,就是奴隸制時代最早出現的一種愚民之術。

其二,君主人身神秘化。

人種的神異化,使君主處在某種介於人神之間的特殊位置。然而,無論血統來源有著什麼樣的“神異”,都無法改變君主畢竟是人而不是神這樣一個事實。

於是,愚民之術又要出了新的花招,採用各種手段,為君主人身籠罩了種種神秘的色彩。

君主即便是人,其人身體貌也有異於常人之處。

其三,君主人格神聖化。

神化君主,還需要極力美化君主的人格。

只有這樣,才能增加君主對臣民的精神感召力量。“神聖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長,此天之道、人之情也”事實上,古代君主不僅不可能具備上述美德,而且也不需要

在實際上去追求這些美德。

他們所要做的,僅僅是一番虛偽的表演,只要在臣民心目中造成君主人格神聖完美的假象,就算達到了目的。

對於一位君主來說,事實上沒有必要具備全部的美德,“但是卻很有必要顯得具備這一切品質”。

“要顯得慈悲為懷、篤守信義、合乎人道、清廉正直、虔敬信神”。

儘管君主在政治實踐中“常常不得不背信棄義、不講仁慈、悖乎人道、違反神道”,但應當十分注意,“千萬不要從自己的口中溜出一言半語不是洋溢著上述五種美德的說話,並且注意使那些看見君主和聽到君主談話的人都覺得君主是位非常慈悲為懷、篤守信義、講究人道、虔敬信神的人”

為了維護君主在臣民心目中聖明偉大的光輝形象,任何缺點與過錯都不可能與君主有緣。

每逢天災**降臨以後,為緩和人民的不滿與反抗,中國古代的君主們有時也會頒佈“罪己之詔”,做一番輕描淡寫的自我檢討。

其目的是十分明顯的,即所謂“罪己以收人心”.不過,真正實質性的罪責,絕不能由君主來承擔,往往是由臣屬來替代君主承受的。

於是,在政治鬥爭的舞臺上,便出現了“替罪羊”的角色。

曹操若是給魏國的百姓開了民智,那麼後果會是怎樣的?

皇帝也是人,真不見得多高明,也不見得多麼睿智,只是天下的能人太少,不符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規範的能人,要麼在監獄裡,要麼就在地獄裡。

剩下的能幹活的還都是經過了皇帝特有的訓練,讓他們腦子裡只有皇帝,國家就是皇帝,為皇帝幹事情就是為國家做貢獻。

而老百姓,則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為了一日三餐直不起腰,抬不起頭,就如現在的房子和房價,一畝三分地,夠他們幾代人勞作的,即使這樣,三代貧農還是到處可見,其實這並不意外,國家,不,皇帝壓根就沒想讓你吃飽,你就不可能吃飽。

除此之外,你能幹什麼?你能想什麼?

現在的我們可以透過網路瞭解點東西,要是古代,你指望老百姓能知道皇帝長什麼樣麼?

皇帝是聰明人,見過世面的大人物,而老百姓,三代在一塊地裡幹活,都沒把一家人養活的窮人,更確切地說是愚人,就如被蒙著眼睛,只管拉磨的驢,從來沒想過為什麼自己就是個驢命,他們根本就不會想,一旦想了,那就不好了。

這也是為何從夏商周開始歷代統治者便希望愚民的原因。

若是因為要除掉世家,反而讓更可怕的敵人出現,這絕對不是曹操想要看到的場景。

“倉舒可明白若是開啟民智的話,或許會有更大的禍患出現?”

開啟民智當然有這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