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四十章 哪來的訂單

產業化的問題,說了大約半個小時,期間不斷的有年輕幹部起身詢問。

蘇城正襟危坐。回答的相當認真。

丁志鵬在旁都覺得蘇城的表現過於正式,小聲的提了一句。

蘇城裝作沒聽見,仍然是極度認真的姿態。

眼前的年輕幹部,可不會永遠都是年輕幹部,幾個蘇城聽說過名字的人。未來指不定能走到哪一步。第一次的印象,可是相當重要的。

而年輕幹部們。坐在部級領導的身後,心理的感覺又不同。

能與領導談笑風生的蘇城,面對自己如此認真,心生好感是很自然的。幾個人問著問著,問題就超出了船舶工業的範疇,蘇城也毫不猶豫的作答。

這樣的做法,除了令人受到尊重,還充分的顯示了蘇城對經濟和國際形勢的判斷。

自從做了周老的幕僚,蘇城多次參與對外政策的研究,也深入的整理過自己所瞭解的後世資訊。

就算蘇城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有過這樣的經歷,也足夠開一場演講了。

有意無意間,蘇城更是藉著一個有關產業的問題,做出預言,道:“就亞洲形勢來說,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印度在軟體業方面,將持續維持優勢。日本的年功序列和目前的公司體制很難持久,而韓國的貿易壁壘將持續增加。亞洲四小龍的風光會在四五年內被打破,他們的產業模式恐怕很難繼續下去。此外,大家可以多多關注全球資訊網和計算機技術,尤其是全球資訊網的發展,不僅會改變世界產業的模式,而且本身將會創造極大的價值。我所說的極大價值,是遠超想象的價值,它會變成一個全新的產業……”

對蘇城來說,這是一次最具價效比的投資。

雙方都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不知過了多久,基礎產業司的陸司長覺得話題扯遠了,開口笑道:“蘇董,對於船舶產業鏈的問題,你怎麼看?”

他一說話,其他人自然不會繼續追問前面的偏門問題。

蘇城避重就輕的笑笑,道:“每出口1萬噸的船舶,大概就可以解決100多人的就業,船配產品的本土化率越高,間接解決的就業就越多。大華實業是兩條腿走路,但傾向於船舶本身的製造,對於船配產品,我們傾向於外包採購,希望國內的供應商能因此而成長起來。不過,我個人認為,國內企業沒有必要全線追逐船舶產業鏈,專注於某一個方面,做專做精是比較好的方法,成功的機率比較大,競爭力也比較強……”

“既然如此,可不可以多留幾個總段工廠在國內呢?”基礎產業司的陸司長滿面紅光,藉著蘇城的話頭,道:“聽說大華已經批准了8家外國船廠製作總段,這是好事,但對咱們國內的企業,也會形成巨大的競爭吧。雖然說競爭機制是一個好的機制,但國內外的發展並不均衡,給咱們的工廠幾年喘息時間,對大華未來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好處吧。”

蘇城輕笑兩聲,道:“陸司長請放心,一旦我們決定了國內的總段工廠,對於有股權的工廠,肯定讓保證他們能開工充足的。”

“這樣就最好了。”得到蘇城的一個小承諾,陸司長就比較滿意了。正如蘇城之前猜測的那樣,他可不想背上“指手畫腳”的名聲。

“蘇董,開工充足,是每年多少噸的總段?”榮尚國像是上好了發條的布穀鳥,聲音洪亮,中氣十足。他是所有船廠中,最不能損失大華訂單的人,也是最有可能得到訂單的,因此非常關心這個議題。

蘇城歪著腦袋,笑道:“開工充足,自然是能造多少總段,就要多少總段。”

榮尚國好險吐出一口“不可能”,轉頭笑道:“我們江南造船廠,希望能在年內,建造3個總段工廠,按照蘇董以前說的規模,總段工廠同時開工2個總段,2個月內完成。那我們今年下半年,就能做到18個總段,總噸位7萬噸到10萬噸……”

“沒問題。”蘇城想也不想的就點頭。

榮尚國愕然,見蘇城如此肯定,一咬牙,道:“多的話也不說了,蘇董,各位,我在這裡做一個保證,只要江南造船廠能得到巨型總段造船法,我們保證今年下半年,完成10萬噸的總段製造,明年一年,完成最少30萬噸的總段製造,造船總噸位突破百萬噸!不但不要國家補貼,而且上繳利潤!”

“說的好。”好些人鼓起掌來。

只有蘇城這邊,五郎、張超和他的表情都有點怪異。

榮尚國察言觀色,不由問道:“蘇董,大華是什麼意思。”

“嗯,對於得到巨型總段造船法的工廠,我們有一個基礎要求。”

“嗯?”

蘇城攤開手,道:“我們要求,凡是獲得巨型總段造船法的工廠,今年下半年要完成30萬噸的製造任務,明年的總段製造要超過百萬噸。”

會議室內,頓時冷場了。

榮尚國的豪言壯語,也只有這個要求的三分之一。

當然,江南造船廠的總產能,是可以達到這個要求的。但剛剛建立的總段工廠,和剛剛得到的總段造船法,又如何生產這麼多的船舶總段?

更令榮尚國無法理解的是,市場是否有這麼高的需求?

他再也忍不住,問道:“訂單從哪裡來?哪裡有這麼多的訂單?”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