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複製資料
大華戰略事業部,早在幾年前就有調查整理前蘇聯的專家技術。不過,真到了蘇聯解體,想坐個火車過來就打包一車皮的專家,還是有重重困難的。
首先是人家蘇聯專家本身的意願。西方的月亮比東方的圓,不光是中國人的狹隘思想,前蘇聯人也是一般的,而且只會更強烈。
和平演變不是說笑的,要不是熱愛美國生活熱愛到骨子裡,蘇聯群眾和黨員也不會陪著戈爾巴喬夫玩什麼休克療法。所以,但凡有一點機會,前蘇聯人都是要奔著美國和歐洲去的,某些透過解體賺到萬貫家財的蘇聯人,寧可放棄俄羅斯的產業也要投奔美國,此等毅然決然可見一斑。
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有哪個蘇聯人會把中國選擇做目的地的。1992年的中國,城市裡雖然是解決溫飽了,但生活質量還是談不上,城市建設別說和美國歐洲比較了,較莫斯科也沒有多少優勢,完全不符合蘇聯人民的追求。
論及年薪待遇,美國的公共科學家拿著數萬美金的薪水,公司研究員拿著十數萬乃至數十萬美金的薪水,中國企業的平均年薪福利算到一起,也達不到1000美元的標準。
即使是大華實業,也不能因為某人的國家是前蘇聯,就貿貿然的拿出10萬美元的年薪和歐美企業對拼,那樣做的話,大華實驗室的中國研究員要不要提高薪水?假如把中國的人力成本拔高到美國的程度,那大華實業除非再找到一個百億噸的油田,否則只有等死的命。
另一方面,並非每個蘇聯專家都是真正的專家,一個專案組內,有價值的角色往往只有一兩人,剩下的研究員只是懂技術的實驗室工人而已。把他們帶回國,加上一個語言不通,效果也許還不及一名中國研究生。
至於有名有姓的蘇聯專家,早在大華戰略事業部做名單之前,就上了歐美國家的名單。什麼貝爾實驗室、英特爾、德州儀器,又或者哈弗耶魯,不等蘇聯解體,就到莫斯科公然搶人了。在戈爾巴喬夫的賣國軟蛋思路下,以學術交流等名義“流亡”海外的蘇聯專家不在少數。
大華實業真要是擺明車馬的爭奪,哪有丁點的機會。
也就是這種時候,蘇城才能體會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國家領導人滿世界的邀請華僑華人的心情。若非同種同源的血脈相連,誰會陪著你玩百廢待興的遊戲?看看黑非洲國家就知道了,由於殖民時代沒積累,全國說是隻有兩名工程師就真的只有兩個工程師,此等狀態下,想要跨越式發展談何容易。
蘇城交給劉明浩的名單,也就特意避開了知名的蘇聯專家,轉而將目標鎖定在了蘇聯國家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員身上,更準確的說,他的目標是研究所的資料,而不是研究所的人。
“帶槍投降”是國民**時期就有的優良傳統,到了90年代,也不能說拋棄就拋棄。
蘇聯國家能源研究所,研究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所有能源技術,同時也研究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技術,歷來有著相當的積累。如果閱讀**十年代的中文相關材料,仍然能看到蘇聯國家能源研究所的影子。甚至有一些前蘇聯的翻譯作品,直到21世紀仍然擺在能源相關工作人員的案頭。
按照蘇城的要求,不光是研究所的人,還是研究所人員的親戚,能帶著資料出來的,就可以得到美元和實物報酬,達到一定的數量和質量,還能享受全家移民的政策。以蘇聯目前的技術管理水平,願意且能夠輕鬆逃出火坑的人不在少數。
唯一可慮的是這種行為有點商業間諜的性質了。蘇城此前沒有實施,既是擔心洩密,也是因為手下沒有合適的人選。
請劉明浩做這種事情,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就連崔國平將訊息傳給劉明浩,劉明浩自己都覺得蘇城選人選的太好了。
他也不糾結,坦誠的向國內報告了一聲,又向蘇城領了一筆活動經費,就開始拉人。
蘇城投桃報李,轉手就送給夏米爾價值一百多萬元的油井裝置。
配合這批裝置,劉明浩準備的10萬美元現金,總算是有點用處,算不上難看了——用李琳的說法:這盒巧克力是送給馬克西姆先生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