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八十三章 複製資料

馬克西姆先生吃了正餐和零食以後,怎麼報答劉明浩,蘇城是毫不關心。他就一門心思的算著劉明浩挖來的帶槍戰士有多少,資料有多少,然後換算成油井裝置送給夏米爾。

軍火生產線談起來是很麻煩的,不光要談生產線的價格,還要談授權、購買價格等等。相形之下,蘇聯的研究員們就痛快多了。

國家能源研究所雖然是俄羅斯聯邦的重點單位,但稍微有點名堂的克格勃要麼是辭職了,要麼也是腆著肚子在院子裡曬太陽,最多派兩個人到研究所來巡視一圈。

研究員們不好直接拿出資料來,就將所裡的資料影印出來。

劉明浩派兩個俄羅斯,直接開輛卡車等在國家能源研究所的門口,研究員們來上班了,就從車裡順手拿一疊影印紙,進到研究所裡點個卯,轉身就將影印紙變成了資料,有的還細心的編個號,然後再丟回到門口的卡車裡,一言不發的從某人手中接過一張綠色的美鈔,以及更多的影印紙。

幾天下來,一輛卡車就被迫變成了兩輛卡車的倒班制度。劉明浩還從善如流的買了幾臺影印機,以解決能源研究所內影印機不足的瓶頸問題。

影印機放在臨近的小商店裡,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員們抱一疊資料出來,當場影印完畢,轉手就可以拿一瓶伏特加以及原先的資料回去了,非常方便。等到莫斯科派來的新所長被銀彈攻勢擊垮以後,能源研究所影印資料就更加容易了。

他們的所長早就跑去奧地利了,幾個副所長要麼去莫斯科求官,要麼跑去了加盟共和國,剩下的也在做出國的準備,根本是無心管理複製研究資料的事。

如果是大量偷盜研究資料,他們還要擔心責任問題。現在只是影印,竟是無人多事的局面……對許多前蘇聯人來說,蘇聯都不在了,一些研究資料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除了文字資料以外,電子資料和實物資料也在劉明浩的視野當中。許多珍貴的地質碎片,頭天還貼著俄羅斯的編號,第二天就換成了中文編號,送上了火車。

在普京就任俄羅斯聯邦的總統之前。俄羅斯就是個不設防的礦區,誰都可以從裡面採掘出來一些東西。

一些背景和資金雄厚的歐美國家和公司選擇採掘裡面的專家和技術人員,他們不太需要蘇聯的研究資料,因為歐美髮達國家的能源產業自成一系,與華約國家的技術套路並不相近。而且發達國家都有著嚴格的專利保護,對於專利壁壘不嚴密,或者基礎不牢固的商業技術,往往興趣不高。他們聘請蘇聯專家和技術人員,也是為自己的體系做補充,而非做改變。

大華實業這樣的中國公司,就沒有此等擔心了。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產業,本來就有很深的蘇系影子,閱讀和參考他們的資料,是自然而然的事。至於專利壁壘更不在蘇城的考慮當中。

幾乎白送的東西,還挑三揀四什麼?

在大華實驗室一干無聊的研究員的建議下,劉明浩特別制定了詳細的分值表,在給研究員金錢回報的同時,還給他們計分:一套國際先進技術的資料積600分,一套華約先進技術的資料積200分,一套普通技術的資料積50分,一套大型裝備的設計圖紙積500分,一塊岩石積20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同時,劉明浩自己又制定了移民計劃的分值表:前往美國2萬分,移民美國50萬分,前往英國4萬分,移民英國100萬分,前往中國1萬分,移民中國200萬分……

雖然在蘇城看來,這樣的移民分值表和信用卡積分有的一拼。不過,既然有人真的能用信用卡積分換一輛車回家,總有些前蘇聯的研究員們,會以無畏的勇氣和大無畏的耐心,刷出幾百萬分,給全家移民……

在此過程中,出錢的是蘇城,出力的是劉明浩。蘇城得到實惠,劉明浩完成任務,前蘇聯的研究員們也沒有吃虧,拿自己和同事以往的成果,換到了未來的生活。他們大都不選擇去中國,而多選擇去芬蘭、波蘭一類的國家……對普通的研究員來說,如果不是大華實業出錢,劉明浩出力的話,這種夢想往往是難以實現的。

只有輸油和輸氣管道的研究員和技術工人,是蘇城極力邀請前往中國的。大華燃氣公司已經在數個大城市站穩了腳跟,繼續發展下去,人員和技術的缺口將日益增加。此外,數年後到來的西氣東輸工程,也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