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豆子不應該只有煮粥這一種吃法才對。
在後世,豆製品是一個很大食品門類。
華夏人民素來富有智慧,巧妙將豆子加工成為豆腐、豆皮、豆漿、豆芽等多種製品。
味道上佳,營養豐富,還能完美解決脹氣問題。
印象裡,豆腐好似西漢就有了,相傳是淮南王劉安心血來潮的產物。
可八百年後的大唐初年,人們還在煮豆粥,囫圇吞豆,不得不忍受打嗝放屁。
這不科學啊!
初時陳魚還當是煮豆粥更節省,糧食利用率更高。
但仔細問過之後,身邊人竟對豆腐十分陌生。
連時常出入長安東西兩市,見多識廣的里正都沒見過。
早年曾在洛陽生活過的許二叔,也不知陳魚所云為何物。
奇怪!
難道是歷史記載錯了?
陳魚莫名不解,但旋即心中一喜,這不正好又是一個賺錢的商機嘛!
……
大雪成災,糧價飛漲。
除了百姓之外,大唐朝廷也甚為憂慮。
太極宮裡,皇帝李淵不禁為此大為惆悵。
雪已經連續下了七八天,仍舊沒有停的趨勢,太史局唯唯諾諾,壓根預測不準降雪停息之日。
關中繼春夏的旱災,秋日的洪澇之後,再度迎來雪災。
老天爺好似故意和人作對一樣,盡是災害。
不祥之兆啊!
如果不是隋末各路反王已經被平定的差不多,李家能不能坐穩天下都難說。
饒是如此,李淵仍舊心憂不已。
單單是關中各州府上報,因大雪天寒凍死的百姓已經超過三百,壓塌受損的房屋超過萬間。
飢寒交迫,無家可歸者更是不計其數。
最要命的是糧價飛漲,民以食為天的年代裡,缺衣少食說不定會釀出民變。
隋末的慘痛教訓沒過多久,尚且歷歷在目。
儘快救災,平抑糧價,此乃朝廷當務之急。
既是救災,就需要有人主持大局,此等大事最起碼要宰相級別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