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是一種神奇的糧食,簡單的生物、化學反應,就可以衍生出很多種食物。
豆製品的家族的成員不勝列舉,其中豆漿、豆腐、豆芽是應用最廣泛的三類。
陳家廚房,滷水點豆腐的實驗仍在繼續中,已經接近成功,但還欠點功夫。
點出豆腐要麼太嫩,要麼太老,滷水數量和時機把握還需再斟酌。
另一邊,豆芽倒是先有了進展。
豆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但因為技術,以及飲食習慣等種種原因,一直被古人忽略。
和豆腐一樣的宿命,幾百年來都是不入流的食物。
直到宋代,才成為餐桌上的主流蔬菜,與菌菇、竹筍一道,被稱為素食鮮味三霸。
唉!
難怪古代社會發展緩慢,兩千年沒啥重大進展。
在“吃”這種人類根本需求方面,都缺乏探索發現,改良最佳化精神,還能指望他們在旁的學科推陳出新?
陳魚一邊感慨,一邊小心侍弄豆芽。
豆子浸泡之後,裝在帶孔的甕中,放置在灶臺邊,生火做法的餘熱恰好能提供適宜的溫度。
數九寒冬,溫度太低豆子根本不會發芽,但溫度太高,半生不熟的豆子將徹底失去生命力。
再者就是水分,植物發芽第二大要素,必須恰到好處。
太少不足以保證生長,太多豆子會直接腐爛。
初次發豆芽的陳魚,像照顧孩子一般精心伺候一甕豆子,換水控溫,小心呵護。
終於等待嫩芽破殼而出,逐漸長長。
豆芽,算是成了!
讓這東西早點面世,也算造福唐朝人民的味蕾吧!
……
豆芽開了個好頭,滷水豆腐試驗也順利了很多。
第N次嘗試,總算壓出了老嫩恰到好處的豆腐。
陳魚歡呼一聲,迫不及待地烹製了清炒豆芽和麻辣豆腐,又來了一碗豆花泡饃,這些天豆粥實在有些喝膩了。
在大唐烹製炒菜,不是一件容易事。
受制於冶鐵技術,厚實的鐵鍋受熱慢,且不均勻,火候二字根本無從談起。
能把兩道菜弄熟已經算不錯,至於味道,也只能算勉強。
豆腐有、花椒有,但山茱萸的味道到底和辣椒差太多,麻辣豆腐只能算是殘次品,和正宗口味相去甚遠。
饒是如此,一家人仍舊吃的很香,讚不絕口。
“味道上佳,甚於珍饈美味。”母親陳氏不吝溢美之詞。
有那麼好嗎?
陳魚覺得都是感情分,過譽了。
貧家小戶的母親怎麼能輕易吃到過珍饈美味呢?難不成自家以前是富貴大戶?
陳魚心中不由閃過一個疑惑。
陳氏和許二也不免覺得奇怪,從不進廚房的的小魚兒,怎麼突然有如此高超的廚藝呢?
難道,也是跟那位白鬚白髮的神秘老者學的?
……
滷水點豆腐技術趨於成熟,豆皮、豆乾、腐竹等一系列的豆製品,都將應運而生,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陳魚暫時不想費那麼多功夫,家裡日子過得緊巴,這幾日實驗又浪費了不少豆子,糧倉已經快見底了。
為免全家人餓肚子,儘快將發明創造變現才是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