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蘇的嘴這麼臭……為什麼不被一擼到底啊!
憑什麼?就憑他有個好弟弟?
陽光總在風雨後,徐市抗洪成功,蘇軾身為知州,又快速出城帶著大隊伍救災救難起來,場面鏡頭拍的特別陽光,特別亮,很有治癒感。
(東坡治水)第一個高朝,就這樣走向尾聲,接下去是蘇軾調離徐市,無數百姓自發相送,也是這時,林正瑛跑來,投奔蘇軾當他家丁了。
在跟著烏臺詩案爆發,無數早就看蘇軾不順眼的人,主要是被他噴的難受的人,各種想方設法想要搞死他,甚至連宋代不殺士大夫的傳統都要打破,就是想搞死老蘇。
關鍵時刻,好弟弟救命……
電影進展到40來分鐘,才是蘇軾帶著林正瑛等家丁們南下杭城,第二次去杭城為官,一路上帶頭的林正瑛都不止一次私下裡嘆息,“老爺這麼好的文曲星下凡,怎麼就長了張嘴呢?”
這一路就開啟了饑荒、瘟疫、大旱等劇情。
得益於群演們的付出,得益於華夏基建不管修什麼都特別快,也好看,還有有演技的綠葉配角團的奉獻。
蘇軾在杭城救災、平瘟疫、以工代賑等等手腕,快刀斬亂麻一樣,平了混亂。
蘇軾來了,太平就有了!
平過荒與難,蘇懟懟再次上線,拉著杭城廂兵武官洪琻寶,帶隊治理西湖的大業。
洪琻寶遭遇和程龍一樣,沒少被懟的懷疑人生,這次蘇軾懟他不是吃空餉喝兵血,而是懟紅胖子好色……寫詩懟,編童謠懟,懟完了還要三毛跟他一起幹實事。
電影第二幕高朝之後,是蘇軾一路用嘴闖禍,闖了大禍實在擺不平就隔空招呼好弟弟救命!
直到海南儋州,這裡被懟的是元標,元標其實黑點不多,北宋時代的海南就是被流放的最終地了,阿標在這裡,就是怕老婆,然後被老蘇各鍾當面調侃諷刺,把他和陳季常並列在一起。
電影最後是60多歲的蘇軾在儋州,流傳下來了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
那屬於是把一片荒蕪的儋州某些區塊,南泥灣大建設一樣,發展出了井井有條的事物。
最後一段劇情,就是從無到有大建設了。
畫面落幕,化了老年妝的梁嘉輝都是一臉老人斑,站在一望無邊的水田裡仰天大笑。
電影沒有描述徽宗繼位後,為蘇軾平反,大赦他北上,從而死在路上的一幕,那個沒必要,就最後一幕,一個開心的老農看著滿地莊稼快成熟了的喜悅感,就足夠了。
一場觀影結束,竹社老吳帶著大洋馬臨時女友梅麗莎走出戲院,他自己琢磨了幾分鐘,才開口,“梅麗莎,你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就說你最直觀的感受?”
梅麗莎也是一口地道的普通話,“很搞笑,很充實。”
“雖然沒有警匪大片的槍戰、飆車,俊男美女等鏡頭,但是看蘇軾懟人特別歡樂,懟到惹不起的人時,那傢伙向弟弟求救又特別好玩。”
“還有眾多被他懟的人,一臉想暴打他殺了他的表情,卻無可奈何的樣子,太好玩了,這是喜劇啊。”
“不過另一方面,不管初期抗洪,贏了,還是中期抗旱、救災以及疏浚西湖,也都贏了,最後更開荒開創一片新天地,感覺又贏了!”
“這種連續贏下去的感覺,特別有味道,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那種感覺……”
如果梅麗莎看過未來的網際網路大網文群體,就會知道,那是屬於種田流的喜悅和快感。
種田流也有很多人喜歡啊,看著很開心,本質上,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講述,有付出就有收穫,有努力就有回報,和(健聽女孩)講的勵志雞湯感是一樣的。
無非是(健聽女孩)是劇本,是戲劇呈現。
但這一部(東坡治水)基本是抄的史實,輕量化改變和藝術加工。
竹社老吳揚天長嘆,“你都能說出來這麼多東西,證明(東坡治水)要大火啊,嘉輝可是又多了一部傑出的代表作。”
………………
新的一天。
趙東淮坐在亞視辦公室,就見邱淑珍開心的走來,“老闆,火了啊,(東坡治水)昨天內地,一天就破8000萬票房了,這絕對是(通緝令2)之後,最強的大片了。”
“昨天才是週五,今天週六和明天週日,豈不是有希望單日破億了??”
趙導啞然失笑,“正常,東坡治水電影大爆,無數觀眾影迷都是衝著程龍、元標和梁嘉輝的號召力去的,只要口碑不崩,持續下去,不是沒希望成為內地第二部衝擊十億總票房的電影。”
阿珍笑著放下一沓子報紙,“何止口碑不崩?這部電影口碑感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