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章:搖擺的風中之樹(二合一,求追讀,求月票,求推薦)

“我已經迫不及待的要去遨遊知識的海洋了。”愛因斯坦笑道。

“女媧。”臨城念出了一個名字,在他的左眼上,出現了一個虛擬投影的光線。

在眾人的注視中,臨城的身側緩緩的出現了一道曼妙的身影。

尋常人少有修長的身材,暗色的面板,銀白色的長髮,身形頗高。

眼睛也要比人類要大一點,像是琉璃一樣,晶瑩剔透,特別是那一雙尖而長的耳朵,十分顯眼,還掛著兩個漂亮的吊墜。

像是一個在山澗跳躍的精靈,頭髮像是環繞在腦後的飄帶,很是美麗,這是女媧在程式中設定的形象,林諾過去有過一個死在前線戰場的女兒,而女媧就是用了她女兒的外形,只不過進行了修改,比如眼睛跟耳朵。

畢竟,林諾博士從未想過找某些存在替代自己的女兒。

“她就是女媧,這個基地的人工智慧,我接下來回來的時間節點會是幾周後,如果有什麼緊急問題,可以透過女媧通知我,她已經在嘗試用以太粒子構築時空通道,傳輸資料,可以透過這個懷錶來溝通我。”

幾個科學家點了點頭。

“你們需要我買什麼東西嗎?”臨城問道。

“幫我買一套化學制備的工具吧,買一些基礎的化學材料,比如甘油、硝酸、硫酸之類的。”門捷列夫道。

臨城面色一滯,這熟悉的材料但凡上過學都知道他想做什麼。

這些東西雖然都有門路可以搞到,單個買是沒有問題的,就是如果一起買就容易被查水錶了。

他點了點頭,“刑,我想想辦法,第四層有化學實驗室,工具應該不用擔心。”

最後,他看向愛因斯坦,“你們呢?”

“林諾博士本身就是一個物理學家,這個基地內很多設施以及計算機已經足以解答我很多問題了,我們想要的東西,估計你也買不到。”愛因斯坦笑道。

“您呢,特斯拉先生。”

“我的研究對於這個時代來說已經落後很多了,做為一個電工,這裡顯然不需要我修電線。”特斯拉自嘲道。

頓了頓他道,“只要那頭細齒熊守在這附近,我們的計劃就會受到阻礙,我們需要買一些武器。”

起源基地倒是有一些槍,不過不同於第四層的起源實驗室,那裡因為有很多重要的儀器,所以有環境維持系統,大多儀器維護的不錯。

但是放置在二層的槍械就不一樣了,已經被基地內的溼度腐蝕,估計就算有子彈就算能開不炸膛就不錯了,維修等於重做。

不過以太粒子倒是可以對其進行翻新,不過需要找到槍械的設計圖,亦或者找一個對槍械極為了解的研究員,而且子彈問題也需要解決,外殼材料倒是有辦法,就是火藥的製備需要花費一些精力。

臨城尷尬的笑了笑,“您太看的起我了,我的國家沒辦法用合法渠道購買武器,我顯然也沒辦法去國外買槍,那需要一些麻煩的手續。”

“你可以試試去二戰戰場上撿槍。”特斯拉調侃道,“運氣好,說不定可以撿輛坦克回來。”

門捷列夫抬眉,“二戰?”

特斯拉頷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比一戰規模大好幾倍,波及歐洲,亞洲,非洲,太平洋地區,源自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內外矛盾,以及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形成。”

“死去了很多人啊。”愛因斯坦目光深邃,“好在,最終還是獲得了勝利。”

門捷列夫略顯凝重的頷首,他死於兩次世界大戰之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不知曉戰爭的慘烈。

在場的科學家表情都不太好,這是一個沉重的問題。

在場的幾人都是反戰人士,就單以愛因斯坦舉例,1914年4月,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8月,即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他雖身居戰爭的發源地。生活在戰爭鼓吹者的包圍之中,卻堅決地表明瞭自己的反戰態度。

9月,愛因斯坦參與發起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在這個組織被宣佈為非法、成員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轉入地下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

10月,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zy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為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辯護,鼓吹德國高於一切,全世界都應該接受“真正德國精神”。

在“宣言”上簽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等。就連能斯脫、倫琴、奧斯特瓦爾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簽了字。

當徵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斷然拒絕了,而同時他卻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籤上自己的名字。

宣佈:“歐洲必須聯合起來保護它的土地、人民和文化”,要開展“聲勢浩大的歐洲統一運動”,這份宣言在洪堡大學教職員工中傳閱甚廣,簽名者卻只有四人。

然而,人類唯一的歷史教訓就是忘記了歷史的教訓。不滿十年,nazi席捲德國,德國學者集體嚴重腦震盪,忘卻前朝舊事再次緊跟“元首”。

當愛因斯坦挺身反擊nazi時,許多科學家居然認為他“過激”,那時連勞鶴都對愛因斯坦說:“想成為nazi的人畢竟是少數。”

1933年3月10日,剛剛奉還德國國籍的愛因斯坦在美國宣佈:“只要我還可以選擇,我將只在具有政治自由、寬容和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國家停留……德國目前不具備這些條件!”

聽著幾人討論二戰,普朗克苦笑了一下,nazi橫行德國,荼毒歐洲,他們這些沉默怯懦的德國知識分子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