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不愧是達芬奇。”
臨城站在一處坡道上,看著那被玩家們快速搭建起來的起重機正在逐漸的將一塊又一塊的巨大玄武石放置在挖好的地基中,並且逐漸壘起近三米的牆面。
整個城牆的設計逐漸的在他們的眼前展露。
愛因斯坦也靠近看著那逐漸成型的部分外牆,不同於一般的城牆城塞的凸多邊,而是一個而且由很多的稜角組成的。
從挖的那些地基的俯瞰視角來看,就像是一枚佇立在大地上的帶刺玫瑰。
“這是...稜堡?”愛因斯坦認出了這設計。
由於神州在很早的時候就完成了大一統,而且當時主要的敵人,北方的那些遊牧民族並不重視火炮火槍,所以神州的城牆發展相比西方少了一個過渡時代,到了現代城牆突然消失了,顯得很突兀。
所以許多人覺得城牆在面對火炮的時候毫無抵擋之力。
不過實際上,知曉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只要是厚度足夠的城牆,在面對二十世紀之前的火炮時,也依舊有著不俗的防禦力。
在奧斯曼帝國攻克羅馬帝國首都後不久,西歐各國便開始著手改造自己手上的已有的城堡,以抵禦來自奧斯曼火炮的威脅。
第一個變革自然就體現在城牆上。
歐洲各國當時並不如神州富裕,所以許多城牆無法同時滿足高跟厚的特點。
城牆一旦變厚,修建的成本也就變高了,因此,為了節約預算,同時為了防止城牆在火炮的打擊下發生塌方,減少火炮的傷害。
這一時期城牆的高度開始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大更深的壕溝跟護城河,當然,這些還不夠。
首先,守城方計程車兵往往是居高臨下的射擊敵人,所以敵人在向城牆發起衝鋒時,隨著其與城堡的距離越來越近,敵人與守城方士兵線的夾角也會發生變化,隨著敵人與守城方的拉近,敵人的所處的位置會逐漸的向下移動。
這無疑增加的守城方瞄準的難度,因此為了消除這種現象對於守城方不利的影響,人們設計了“防護坡”這一結構。
簡單來說,就是就是在護城河的邊緣用泥土填起一個三角形區域,形成一個圍繞城堡的平緩斜坡,令這緩坡與守城方士兵的視線形成一條直線,以便守城方士兵可以瞄準,並且也可以防禦火炮的轟擊。
這種由矮牆、護城河與斜坡組成的三重防線是最早用於防禦火炮的方法,甚至沿用到了一戰時期。
在戰地一里面沃克斯要塞那張圖,法軍出生點一側的要塞依然保留了這種結構。
試圖爬回要塞的法軍不得不穿過那一緩坡,由於這緩坡上的法軍行進路線跟德軍的視線保持一條直線,因此在這條路線上的法軍在德軍眼裡就跟螞蟻爬似的,跟靶子一樣,再加上壕溝,根本打不上去。
某些戰地玩家還將此認為是某種遊戲bug,地圖設計缺陷。
而在稜堡就是在此基礎上的完善,把城塞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