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改進,使得無論進攻城堡的任何一點,都會使攻擊方暴露給超過一個的稜堡面(通常是23個),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進行多重打擊,幾乎沒有火力盲區。
而且炮彈打在一個傾斜的鋼板上容易發生跳彈,坦克上使用的傾斜裝甲便是將裝甲向上傾斜,以求最大程度增加跳彈的機率,稜堡塔樓外的尖銳帶斜坡的稜角起的就是這種效果。
一直到開花彈以及飛機的三維攻擊出現後,稜堡的優勢才徹底消失。
當然,在見過那巨大的移動堡壘後,臨城不會天真的以為他今後所要面對的敵人沒有飛機以及火箭彈。
但臨城卻也知道,即使這些人擁有飛機以及火箭彈,也一定是舊人類留下的遺產,或許有一些人擁有製造這些東西的能力,但絕對不可能每一個勢力都擁有。
對付持有槍械的步兵軍隊,這種稜堡是相當可怕的。
而且,這個世界上沒有攻不破的城池,永固工事本身很有用,只要你會用,而不是死守。
即使是冷兵器時期,沒有槍械炮火壓制敵人,使用弩箭,這些無死角的射擊角度帶給敵人的威脅也絲毫不比高牆差。
當然,由於矮小的城牆,沒有槍械的話,而弩箭又形成不了火力網的話,很容易被人登城,但護城河以及壕溝則最大程度的彌補了這一點。
不過,臨城覺得,憑藉著這些科學家,用上槍械是遲早的事情。
如果僅僅因為沒有槍械而去建造高牆,不但沒有必要,價效比也不高。
稜堡的構造註定了無法建的太大,但是內部的空間建造一些簡單建築,住上幾百上千人是夠用了,然後農田種在城外。
這將用來做軍堡使用,作為統一戰線地面領土重要據點。
只要依託這一堡壘,在對面沒有飛機的情況下,甚至可以面對幾十倍於自己的敵人以及一些坦克。
而且最關鍵的是,身後就是起源基地,只要地下通道鐵路那頭的基地佔下來,透過鐵路運輸物資,不用擔心對方圍困。
不但可以打持久戰,更加可以打迂迴戰,前後包夾敵人。
以後就算領土擴大了,在重要節點都可以建上這種稜堡。
“達芬奇離世後,這種稜堡的設計才被正式完善吧。”
愛因斯坦看著那稜堡,“他有學過嗎?”
臨城搖了搖頭,沒有言語,他不知道達芬奇是否有透過某些渠道學習過如何製造應對火炮的城牆,但是他知道,即使達芬奇說這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他也不意外。
因為他是達芬奇,來自文藝復興時代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