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三十年,這一年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
若非要細細尋糾,也就是兩件事值得一談。
其一,秦始皇再度做出了與歷史上不同的舉動,他沒有在儒生方士勸說下,急不可耐地去關東,而是挑了春夏之際,巡狩了巴蜀地區。
巡狩的本意是天子率領護衛大軍在疆域內視察防務、會盟諸侯、督導政事、祭祀神明,每一次巡狩,都有明確的目的:秦始皇繼皇帝位後第一次巡狩在二十七年,出巡隴西、北地兩郡,目的是重回秦人的老家,向祖先稟報一統之事,二來,也能到邊疆看看,參考黑夫提出的“西拓”事宜。
第二次巡狩在二十八年,出巡代北、上郡,目的是督查北疆進攻匈奴之事。
二十九年,因為對匈奴的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皇帝沒有巡狩,在咸陽宅了一整年。
三十年開春不久,這位好動的皇帝就再也閒不住了,遂帶著一部分文武官員,郎衛一千,隨從數千,越秦嶺,入漢中,過棧道,經蜀山,至成都。
巴蜀曾經是古老的方國,但在一百年前的秦惠王時期,被司馬錯所滅,之後巴郡直接郡縣化,但地方豪長如巴氏等在當地影響甚大。而蜀地,則先設了兩位蜀侯,又兩度被秦王以“叛亂”之名革除。
秦始皇巡視巴蜀,自然也有其明確的目的,巴蜀併入秦百年,也屬於廣義上的“秦地”,也是秦朝舊土神仙之說最盛行的地區。
秦始皇來此的目的之一,是因為他聽說,描述西王母及光怪陸離最多的《山海經》,出於巴蜀巫祝之手。而西王母邦,就在巴蜀以西的皚皚雪山之中,遂對這裡產生了濃厚興趣。
但也僅僅是興趣,真正促使他動身的,是去年進攻匈奴後,關中存糧消耗大半,今年還要向邊地十多萬駐軍民夫源源不斷補給糧食。既然關中糧食不斷輸往塞北,那就需要從他處運入,就算官吏在推廣肥田之法,但關東、南郡糧食只夠本地用,於是朝廷只能把主意打到巴蜀。
這才有了皇帝的巴蜀之行,他是個喜歡眼見為實的人,素聞巴蜀乃秦的第二糧倉,他要自己來看看,才能確定其潛力。
過蜀山時,秦始皇被這天梯石棧相鉤連的險道給驚到了,也明白當年為何秦數百年不能滅巴蜀,實在是因為路太難走。但進入成都平原,又見到此處之富足安康,不亞於關中,更重要的是溝渠遍地,灌溉粟田,沃野千里。
皇帝回望蜀山,不由嘆道:“嗟乎,朕始知當年司馬錯將軍伐蜀時為何說,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司馬將軍入靖邊之祠,不足為奇,斬首雖不及武安君,但奪地過矣!當使其亦入於勳廟!”
這是巴蜀併入秦百年來,第一次有君主前來,不過蜀中的秦人移民,卻不怎麼激動……
一直以來,巴蜀就是秦國流放犯最集中的地方,當年嫪毐之叛,其餘黨眾多,被秦始皇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呂不韋的家人、黨羽亦然,蜀地也是他們流放的最終地點。這地方,就好比後世英國的十三殖民地、澳大利亞,本地人多是流放犯後代,自然不會對秦有太深歸屬感。
不過在官吏組織下,形制與咸陽別無二致的成都城,還是用錦緞披掛在城牆上,迎接皇帝蒞臨,使得皇帝對成都的第一印象不錯,就是本地喜好花椒、茱萸的食物味道讓他不太喜歡。
年紀大了,秦始皇不僅左耳的弱聽越來越嚴重,胃也不怎麼好。
在成都住了幾日後,秦始皇在郡守的陪同下,去巡視了“湔堋”(jiān péng),也就是都江堰。
此時正是一年裡岷江水最大的時候,卻見湔堋將岷水一分為二,非但沒有鬧洪災,反倒讓周邊無數田畝得到了溝渠灌溉,一舉兩得。
秦始皇對水利一向重視,當年就力排眾議讓鄭國造完了鄭國渠,眼前這座大堰看似簡單,卻使桀驁不馴的岷江從大害變成了蜀郡大利,灌溉了沃野千里。自此以後,成都平原水旱從人,百姓不知饑饉,源源不斷的糧食沿著江水送往南郡,再送去中原充當秦軍軍糧。
皇帝便下達了一項新令:蜀郡守李冰,雖然還不夠資格入勳廟,但可在成都、都江堰納入官方祭祀,使之香火不絕。
他還接見了蜀郡的溝渠官員,李冰的孫子李靈。
郡守稟報秦始皇:“穿石犀溪於岷江南,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皆靈之功也……”
秦始皇頷首,看著地上頭戴斗笠,腳上踩草鞋,親自下水視察的李靈道:“今海內一統,不少地方都需修溝渠,大秦最缺的,就是如李冰祖孫三代這樣的幹吏!到處都是汝等用武之地!”
他問了李靈幾句話,若不是巴蜀,是其他地方,也能因地制宜修好溝渠麼?
李靈唯唯應諾,一高興,秦始皇就升了李靈的官,任命他做了“上河農都尉”,秩六百石,讓他入秋前後,從咸陽去賀蘭山報到,幫北地郡尉黑夫在當地修渠灌溉新開闢的田地……
就在秦始皇要離開成都,返回關中前,蜀郡尉常頞(è),並巴郡大商賈巴忠,一同拜見了皇帝,並告知了他一件事。
“陛下,巴忠使人向南探索商路,數年下來,頗有所獲,在巴蜀之西南,有西南夷君長數十,其名邛都、名夜郎、名靡莫、名滇,皆椎結,耕田,有邑聚,人口數萬到十萬不等。其中,滇國位於成都之南千五百里外,乃是楚國將軍莊蹻(qiāo)所建……”
“噢?”
這是秦始皇從未知曉的:“西南夷之地,亦有楚國餘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