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天氣日漸寒冷,隨著穀物入倉,基本沒什麼農事了。
家中的米有隸臣妾舂,閒著也閒著,聽說今天輪到本鄉演戲了,前幾天才被官府上門查過戶籍的不更蠻強,禁不住兒子駝的苦苦哀求,帶著他與大女兒細,一瘸一拐,往鄉社而去。
仔細帶著三人的驗、傳,出了里門,去往鄉社的路上,蠻強的兒子還沉浸在月初看過的戲曲中……
“又能看百戲了!”
自從母親亡無蹤跡後,總悶悶不樂的駝難得高興一次,細也貼了花黃,換了身新衣,這種群聚的日子,可是與鄰里小夥子相親的好機會。
咸陽太大了,橫跨渭水,方圓數十里內皆是城區,為了方便治理,所以按照街區劃分成許多個鄉,其中心則是讓里民貿易的鄉社,逢年過節,常有民間聚會娛樂,儼然全鄉狂歡。
北伐軍入咸陽後,在秋收後,讓每個鄉都在鄉社外空地上,修了個簡陋的土臺子,每逢武忠侯令倡優來“慰民”時,那土臺子,就變成了天然的舞臺……
黑夫早在江陵時就召集各地倡優,以及偶爾出沒於世的家,搞了樣板戲《北伐方能享太平》,在南郡挨個縣的演,引發了巨大的反響,這宣傳攻勢讓南郡人咬緊牙關,讓子弟上前線支援他北伐。
宣傳不能停,其他地方沒條件搞,國都的輿論宣傳卻得跟上。
於是黑夫將三個文工團都調到咸陽,準備讓他們在此大施拳腳。
咸陽其實早就有百戲了,又叫“曼衍之戲”,一般由多才多藝的倡優表演,演出時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技藝,類似後世的民間街頭藝術,加個胸口碎大石就齊活了。
只可惜,尋常人一輩子,也就能看那麼幾次,倡優們基本是被皇帝或貴人豢養,在筵席上表演以活躍氣氛,據說始皇帝陵墓裡,還陪葬著上百個”百戲俑“,形態戲法各異。
又有“角抵戲”,這個歷史更悠久,可惜在秦國被商君判定為”鼓勵私鬥“給禁了……
所以老秦人平日裡的娛樂,基本為零——不允許群飲,三個人以上一起喝就是犯法,更何況酒價那麼貴,除了逢年過節哪喝得起,賭博之類的,在大秦更是不能上臺面。
仔細想想,在咸陽,真能讓老百姓拍手稱快,感受刺激的娛樂活動,只剩下一件事了。
“看殺頭!”
龜裂的土壤急需雨水,於是九月份,樣板戲才進咸陽,在各個鄉分別演出,頓時引發了轟動!
只需要一群人在臺上亂跳鬼叫,看個熱鬧,就夠讓老百姓樂呵了,更何況,這戲還是有劇情,弘揚正能量的……
因地制宜,黑夫讓家們針對關中人的喜好,琢磨的第一齣戲,叫《戰西河》。
聽名兒就知道了,講的是新故秦人一同抵禦六國惡貴族項籍等入侵的事。
在這戲裡,第一次給演員的倡優用上了妝容,項籍是個高個兒演的,被畫成了大紅臉,沾著假須,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戟。
而各自代表南郡兵和關中兵的兩個主角,是虛構的化名,武忠侯看完首演後親自定下,分別叫“關羽”和“秦瓊”,二人塗著黑臉和黃臉,看上去十分帶感。
更開時代先河的是,戲中不但有咸陽話的自述和對白,通俗易懂,更別開生面地加了打戲!
雖然馬兒是假馬,手裡的矛戟也是木頭做的,但對咸陽人而言,實在是別開生面,第一次看演出時,觀眾的呆愣程度,與先前的江陵人無異。
因為就是發生在關中的事,很容易入戲,眾人聽到臺上主角說西河淪陷之事,顰蹙。
見項羽等六國大貴族對西河人舉起屠刀,得意洋洋,頓時恨得牙癢癢。
又見兩個主角終於並肩合作,高呼“保家衛國”,痛打項羽,讓他割了鬍鬚狼狽而逃後,則拍手叫好。
最後戲曲結束前,秦、關二人擒了白臉的奸賊趙高,咸陽人更加歡樂,即喜,唱快。
儘管裡面主人公清一色的剛烈,往往是拳頭捏緊,嘴一抿,而後大義凜然地開唱,連搖頭晃腦都極具革命性,而不論正派反派,臉譜亦呆板得讓人驚駭。
但這足以讓文藝生活匱乏的咸陽人震撼無比了。
許多年前當過兵,打過六國的蠻強看得熱淚盈眶,好恨自己腿腳受傷,不能再入伍。
他還不太聽得懂戲文的兒子駝,回去後也在跟裡中玩伴削了木棍,騎著竹馬,扮演起戲裡的故事來。
按照規矩,抓鬮輸了的人要往臉上抹紅泥,扮項籍,然後被塗著灶灰和黃泥的玩伴高呼“保家衛國”痛扁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