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新技術的發展主要是基於各種晶體材料(金屬、半導體等)的應用,晶體材料的性質可以透過改變它們的微觀缺陷結構或微觀化學結構來調控,但這對於當前的非晶材料而言是難以實現的。
所以奈米結構的非晶材料意義重大,它在理論上可以透過引入大量的非晶/非晶介面,來改變非晶材料的微觀缺陷結構或微觀化學結構,實現對其效能的調控。
沈奇眼前的樣品是在不同壓力下製備的ScFeNMG樣品。
由於電鏡的觀察區域非常侷限,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自同步輻射X射散射實驗結果。
沈奇凝神研究實驗結果:“三種不同壓力下固結的NMG(奈米結構非晶材料)的SAXS曲線(X 射線小角散射)的資料很漂亮嘛。”
實驗結果顯示,冪律組分是由於NMG樣品內部無規則的電子密度波動及表面粗糙度而引起的,但疊加其上的駝峰符合NMG具有兩個不同密度區域組分的結構模型,PAS(正電子湮滅譜)的測試結果同樣符合這個結構模型。
“到這一步,可以先整理論文了,PAS對NMG中的自由體積研究,咱們下一階段搞定。”沈奇做出指示,隨後瞭解到FASTER專案組11位成員在這個具體專案中,各自做的貢獻。
貢獻最大的肯定是沈奇,這是11位成員達成的一致意見。
沈奇問心有愧,就這個ScFeNMG的專案,他其實沒投入多少精力,去年一整年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NS方程、陪產練娃等業務上。
但群眾的意志不可違背,大家都說沈奇居功至偉,那咋辦,只能尊重民意。
ScFeNMG專案的實驗資料非常豐富,這篇論文雖未開始起草,但基本上已經算是寫完一半了。
FASTER專案前面已報道的幾個成果,大家皆嚐到了甜頭。
這個專案儼然成為了聚寶盆,或者說是孵化器。
做實驗產出論文申請專利繼續做下一個新實驗,如此迴圈,非常良性,喜聞樂見。
在這種良好的大環境下,FASTER專案組成員當然人人都想在論文上署名。
國際上的權威期刊,論文標題下的作者署名坑位一般最多隻有六個。
算上沈奇,FASTER專案組有12人,如何分配論文署名坑位比較合適?
沈奇的原則是一看貢獻,二是輪著上。
即將起草的ScFeNMG論文,沈奇眾望所歸的佔據了一個署名坑位。
湯元是副組長,勞苦功高,為沈奇分擔學術壓力最多的人就是他了。
並且湯元已在凝聚態物理圈子裡打出了一點名氣,沈奇將第二個坑位給了湯元,指定湯元為通訊作者。
過段時間論文定稿了,湯元的名字後面會新增一個特殊記號,並在論文中留下他的個人工作郵箱。
楊定天是沈奇任命的專案組首席實驗員,他已博士畢業,他有個坑位。
剩下三個坑位給了其他三位研究員,還剩六位研究員這次署不上名,他們的名字將出現在論文“致謝”版塊,證明他們參與了此專案。
ScFeNMG之後的新專案,暫定為“PAS對NMG中的自由體積研究”。
在新專案中,致謝名單中的名字將會輪換。
當然了,出工不出力的人,永遠上不了論文署名作者名單。
FASTER專案組不存在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真有這種人,早就被沈奇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