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和運輸移民,差不多需要五六個月的時間,而半年之後,正德三年的春季恐怕都要結束了。
而恰恰在這個春天裡,也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皇帝親手去做,那就是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明代科舉考試。
作為朝天的輪胎大典,無數的進士和未來的眾臣將會從這次科舉當中走出,甚至從穿越者那裡老皇帝已經拿到了一份詳細的名單,並且註明了哪些人會在今後的朝堂當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但現在需要關心的不是這個,而是他們的皇帝目前正旅居海外,根本不可能親自主持這場科舉考試的殿試。
為此老皇帝想了很多辦法去應付,甚至動了主意想要去隔壁家借個侄子來冒充一下。
不過他那些侄子們長得都有些不太爭氣,要麼是年齡太小,要麼是長得不像,反正年齡合適有相貌酷似的,翻來覆去也就那麼四五個。
最為要緊的是,這些孩子都離得比較遠。雖然不必擔心他們會乘機篡位,但人家還會擔心你一直會提防他們呢。
因此這個想法最終也沒能成行。
好在,此時距離科舉的殿試階段,也還有至少三個月的時間,雖然他們已經無法將皇帝從波斯戰場上緊急召回,但想個其他的辦法搪塞過去,或許還是可以的。
成熟之前他們所準備的那樣在皇帝不在的這段時間裡,所有的朝政幾乎都有老皇帝親自打理,朝廷的運轉也在西廠和錦衣衛的控制之下,嚴格的按照原本的歷史記載進行。
當然這其中肯定會出現一些波折,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人覺察出現行的軌跡與歷史記載有什麼過大的區別?
反而是三大基金控制了那些商號們在民間的各種行為,已經引發了一連串值得人們關注的後果。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茶葉在海外貿易當中的比重上升。
這一點雖然和小皇帝傳過來的書信內容有些不符。但現在看來,基本的事實就是這樣的。
當然,一部分穿越者們也猜測,這有可能是因為有些人加速了海上貿易,導致茶葉貿易量上漲的後果之一。
所以即便有人分潤了他們的市場,也並沒有在銷售總量激增的情況之下,威脅到他們的出口總量。
當然至於出口份額或者說貿易份額到了怎樣的地步,他們就不好評估了。
不過說起茶葉的發展歷程和其貿易價格以及利潤的相關歷史,就不得不提議一下他們恐怖的降價速度。
首先,茶葉這種飲品在公元前150年的時候就已經在中國盛行。1000年之後的公元九世紀傳入日本,1300年左右查就已經成為了日本的國飲。
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後,第一一批茶是由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於年用船運到歐洲的。
其中一些在倫敦每把賣到三英鎊十先令。
10年後茶的價格已經下降了一半,到1636年,巴黎人業已飲茶到164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進口茶,儘管可以重稅,但查的價格還是在1689年滑落到大約每磅20先令。同年茶葉的總進口量達到了28,000,而到了1750年之後,茶就已經變得相當便宜,而且深受大眾歡迎。
不過即便如此,茶葉仍然算得上是一種昂貴的貿易品。
至少在貿易發展的初期,它的價格以及利潤足夠引得人們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