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知道,那你就可以走了,當然了,你走之後,我們會隨時聯絡你,讓你按照我們的指示完成任務,否則,我就會控制螃蟹蠱夾斷你的腸子,懂了嗎?”
龐小南惡狠狠的盯著瞿夏波,讓他不寒而慄。
“看起來你好像不太相信,那麼我給你示範一下,這個螃蟹蠱是如何發作的,你會感到什麼樣的疼痛。”
說著龐小南就要抬手唸經,嚇得瞿夏波趕緊抓住了他的手:“不用不用,我信我信,我一定回去按照你們的指示做事。”
“既然如此,那你走吧。記得聽話。”
龐小南甩開瞿夏波,離開沙灘往回走。
“你確定就這麼把他丟在這裡嗎?”
張五不放心的一步三回頭,覺得太便宜瞿夏波了。
“怎麼,你還想帶著他啊?”
龐小南卻頭也不回的朝自己的跑車走去。
“你剛剛說的那個螃蟹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是嚇他的吧?”
雖然在江湖上見多識廣,不過張五還是頭一次聽到有人養螃蟹蠱,而且龐小南那手法,也不是正宗的製作蠱蟲的手法啊。
傳說養蠱的方法是用一百種昆蟲,而彝族人只需要十二種,放進容器裡,讓它們互相噬咬。
養蠱之前,打掃正殿,給全家老少洗澡,在祖神面前燒香點蠟燭,默默向天地鬼神祈禱。然後,在正廳中間,挖個大坑,埋個大缸。大缸應該有一個大肚子,以便於加蓋。而且嘴越小,越看不到缸裡的情況,人就越容易害怕缸裡的東西,因為恐怖而恐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缸口必須切得和土一樣平。等到夏曆5月5日端午節,在野外隨意捕捉12種爬行動物放入罐子中,然後蓋上蓋子。這些爬行動物通常是毒蛇、鰻魚、蜈蚣、青蛙、蠍子、蚯蚓、綠色大毛蟲、螳螂等等,總之,沒有會飛的生物,沒有四腳奔跑的生物,只是一些有毒的爬行動物。
傳說中,不在端午節那天捉回來的爬蟲不能成長為真正的蠱蟲。
十二種爬蟲放進罐子後,主人全家每晚入睡後祈禱一次,每天人起床前祈禱一次。連續祈禱一年,不中斷。而且,在祈禱的時候,千萬不能讓外人知道。外人知道的話,自己的方法會被巫師拿走,繼而被巫師使用,主人全家都會死亡。即使不被巫師帶走,也會傷害主人。
一年之中,爬蟲在缸中互相吞食,毒素多的吃的毒素少的,力量強大的吃弱小的。最後只剩下一隻爬蟲了。在吃掉另外十一隻後,這隻爬行動物改變了它的形狀和顏色。相傳有很多種。
蠱蟲主要有兩種型別:一種叫做“蠱龍”,形狀類似龍,由毒蛇、蜈蚣和其他長爬行動物組成。一種叫“麒麟蠱”,形狀與傳說中的麒麟類似,很可能是由青蛙、蜥蜴等短體爬行動物組成。
到了後來,傳說有的厲害的巫師,任何生物都可以培養成蠱蟲,但必須是本身帶有毒性的生物,照理說,同為甲殼動物的螃蟹和蠍子,只有蠍子可以培養成蠱蟲,而螃蟹是不行的,因為螃蟹沒有毒素。
這也是張五懷疑龐小南的地方,在沙灘山隨便捉個小螃蟹,然後裝模作樣的作法,就能培養出一個聽話的蠱蟲了?
龐小南聽了張五的質疑,微微一笑,說起了自己的見聞。
這個時候,龐小南已經發動了車子,他邊打方向盤,邊和張五說著蠱事。
關於養蠱的事情,最普遍的介紹是說:把各種毒蟲放在一個罐子裡互相噬咬,最後一個活著爬出來的,就是蠱。
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打個比方說:把一百個人放在一個屋子裡,最後一個活著出來的就不是人了?
所以,一個罐子裡,你放一千萬只蟲子進去,最後一個爬出來的,還是蟲子,算不得蠱。
當然了,如果真是很多毒蟲一起咬來咬去,最後活著的那隻,毒性會很大。很多人認為,毒性大的,就是蠱。
其實來說,毒,只是蠱的一種特性,但毒,不代表就是蠱。
有稍微瞭解蠱的人知道除了毒蟲製作的蠱,還有泥鰍蠱,石頭蠱的呢。
什麼是泥鰍蠱?就是人吃進去,不多大會,你就能感覺身體裡有泥鰍在遊動。從你喉嚨游到肚子,游到肛門,到處亂竄。有可能你吃進去一隻,就會在你肚子裡生出來一堆。
這樣的蠱,聽起來是不是覺得頭皮發麻?
其實這也不是真正的蠱,而是巫蠱。
什麼是巫蠱?
巫蠱就是把巫術和蠱術結合起來。
例如上面提到的泥鰍蠱,泥鰍不是蠱,而是真正可以吃的東西,這點大家都明白。有些人把它稱作泥鰍蠱,是因為這種巫術,帶有蠱的特性。
不懂行的人,把這東西混淆,去掉了巫,就變成了蠱,這其實是不對的。
不過,真正純粹的蠱,現在很少。大部分都是利用毒蟲或者生活所用的物品,夾帶著巫術施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