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二章 楊磊的抉擇(求推薦票,求收藏,求追讀)

死亡,哪怕在如今的複合體裡也是很少有人提及的。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是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創作於20世紀中期的一首詩歌,這首詩是他在他父親逝世前病危期間寫下的。

狄蘭·托馬斯這麼寫道: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

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雖然智慧的人臨終時懂得黑暗有理,

因為他們的話沒有迸發出閃電,他們

也並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善良的人,當最後一浪過去,高呼他們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會多麼光輝地在綠色的海灣裡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在隔了一個又一個千年後,這首詩終於在無限光明的新紀元裡得到了印證,死亡將複合體裡那些追逐真理之光的人們消逝,但自從神經組合網路的建立,“夜晚”對於新紀元的人類來說就消失了。

那些善良的人,將與他們的善良一直存在,而那些智慧的人,則將在智慧的網路裡一直迸發靈感的閃電。

在將自己的意識體轉移到神經組合網路之前,甚至剛將意識體轉移到神經組合網路裡的時候,楊磊還在為他的信譽值和死亡後的懲罰而擔心。

但是僅僅只是過了一個晚上,他就覺得自己離不開這個網路了。

在這之前,他,包括許多新紀元裡同樣年輕的人大都非常看不起那些沉迷在神經組合網路裡的人。

“只懂得依靠群體智慧的一群人。”

“如果連自己的意識和記憶都不能做主,那其實與死亡無異。”

……

這是許多沒有死過的人的想法。

這並不怪楊磊過去這麼想——進入了神經組合網路,本質上你就成為了這一個無比龐大的群體中的一份子,就像一個工蜂,雖然它還是一個個體,但某種程度上,其實它和一個機械沒有什麼區別。

但他現在不這樣想了。

如果能更靠近真理的話,既然失去生命都算不了什麼,那麼失去自由又算得了什麼呢!

這就是楊磊現在的想法。

楊磊的想法正是複合體,尤其是道德倫理委員會所極力避免的,在這個每個人都可以說是獨立的文明,各個不同理念的組織機構交織而且複雜的新紀元,有一個理念或者共識是所有組織不留餘力地宣傳的。

那就是宣揚對“死亡”的擯棄。

複合體現在人類的數量是四十二億多,這是公之於眾的數量,但是道德倫理委員會知道真正的資料遠大於這個數量。

有數百億的人類正好好的“活在”神經組合網路裡,他們不願意回到現實了。

有誰在擁有過能一晚上學完十的十四次方的結構的大腦後還想著回到過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