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4章 掌控情緒

宋太平幾個深呼吸加上心理暗示,緩解了一下頭部的疼痛,目光和神色恢復如常,深邃的目光注視向秦可卿,緩緩的說道:“秦可卿姐姐,現在是工業化大時代向數字化大時代轉化的中間階段,很多工業企業和服務類企業都是裝置不間斷運轉,人員三班兩運轉或四班兩運轉的變動工時制,難免的會出現十二小時的夜班,若是遇上用工荒的情況下,二班兩運轉也會出現的,在東國出現過勞死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夜間是幾乎所有的夜店營業時間,無論是夜店裡聲調高昂的音樂,還是夜店的酒類飲品,都將高度刺激人們的神經,經常逛夜店和在夜店工作的人們,出現神經衰弱的機率非常高。因而,當前的社會是無法保證所有人的夜間正常睡眠的。

而情緒是控制,在學者們的研究中總結出了九種負面情緒,並對每種負面情緒,提出瞭解決方法。”

宋太平在秦可卿的注視下,開始詳細講解:

憤怒——是人人都會有的壞情緒。憤怒是一種普遍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憤怒,只不過表現方式不同。有的人很容易激怒,一觸即發;有的人永遠一副受氣包的模樣,實際上是把憤怒壓在心底;有的人在這裡受了氣,卻到別處發;有的人明明是自己錯了,卻先沖人發火,轉嫁責任……

對於憤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辦法。在憤怒情緒的調動下,人體進入一種戰爭狀態。腎上腺分泌出皮質醇氫化可的松)、腎上腺素和其他緊張型荷爾蒙。同時心速加快,血壓上升,呼吸短促而淺。肌肉緊張,大腦處於高度警覺狀態。心臟輸入四肢的血量增多,消化和免疫系統幾乎完全關閉。

這種生理上的戰備狀態可能對身體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害。由於大腦內負責傳輸的化學物質神經傳遞素在數秒之內消失,壓力荷爾蒙殘留在血流內。如果其含量長期居高不下,就可能導致冠狀動脈中動脈硬化物質的形成,增加血栓的可能,抑制免疫功能,並使中風和心臟病突發的可能性成倍增加。

實際上,這些辦法都不是處理憤怒的最好辦法。在國外,有很多心理方面的培訓,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情緒管理”,而情緒管理中尤為受歡迎的培訓是憤怒的管理。因為憤怒情緒是我們平常最難處理的一種情緒。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應對我們的憤怒情緒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有權利憤怒。憤怒是自我肯定的表示。一個人從來不敢憤怒,就會失去表達自己想法和需要的勇氣。最後要麼形成抑鬱情緒,要麼憤怒積累超過極限而突然爆發。許多時候我們覺得跟與我們直接產生矛盾的人溝通有困難,於是就不再溝通,而採取別的渠道洩憤。但真正成熟和有勇氣的做法,是在產生憤怒的地方解決憤怒。比如與上級之間的衝突,與丈夫或者妻子之間的衝突,要儘量找機會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嘗試後,我們會發現,其實許多憤怒是溝通不暢導致的。

還有一些辦法來幫助我們處理自己和別人的憤怒:先意識到自己在生氣,然後考慮對方,意識到對方也有生氣的權利;此後,察覺自己的感覺,是害怕、憤怒還是自責?很多時候,我們是在用憤怒掩蓋很多感覺,識別了這些感覺,才會更有效地處理問題;要控制自己不跟著自己的情緒走,也不跟著對方的情緒走;必要的時候暫時離開,好好冷靜一下,走之前告訴對方自己會再回來,冷靜後往往會對問題有新的看法,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理智得多。

那麼,具體來說,我們應該如何熄滅怒火呢?

1.認識自己發怒的原因。你是不是因為妯娌總是對你的體重或髮型冷嘲熱諷而氣惱不已?是不是每次上司理所當然地要求你加班時你都怒不可遏?如果是,那麼你就要預先想好發生這種情況時消除怒氣的方法。

2.正視癥結。你需要確定自己生氣的原因,然後向前去。一個簡單的要求或行動都可以產生效果。如果你發怒是因為丈夫沒有同你商量就買了一套新音響,就讓他承諾下次大筆消費時一定要徵求你的意見。3.承認使自己發怒的根源是自己心理學專家指出:許多怒火中燒的人不分青紅皂白責備任何人和事,什麼車子發動不了啦;孩子還嘴啦;別的司機搶道之類。使怒氣徘徊不去的是你自己的消極思維方式。只要你總是想著那輛破車、不聽話的孩子或那個傻瓜司機,你的怒火就不會平息。然而,一旦你意識到憤怒的情緒是源於自己考慮事情的方式,你就能負起控制情緒的責任。

4.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制怒劑。有些暴躁是吃出來的,吃多了,幾種與能量代謝有關的b族維生素(b1、b3、b6等)就會消耗得多,而維生素b1缺乏會使人脾氣暴躁、健忘、表情淡漠,維生素b3缺乏與焦慮、失眠有關,維生素b6的不足則導致思維能力下降。比如,肉吃得多,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高會使人衝動;糖吃多了,會染上“嗜糖性精神煩躁徵”,也會容易發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有順氣的作用,不僅能使人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而且還能緩解因為生氣帶來的胸悶、氣逆、腹脹和失眠等症狀。如中醫認為山楂長於順氣止痛、化食消積,可以緩解氣後造成的胸腹脹滿和疼痛,對於生氣導致的心動過速、心律不齊也有一定療效;適量飲用啤酒能順氣開胃,可以使人及時走出憤怒的情緒;藕能通氣,並能健脾胃、養心安神,亦屬順氣佳品;蘿蔔也能順氣,但蘿蔔最好生吃,如有胃病者可飲用蘿蔔湯。

悲觀——快樂生活的終結者人生無常,面對時刻都在變幻的世界,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無力感。太多的事情讓我們擔心了,但如果不控制自己,這種無止境的擔心會慢慢把自己逼到死角。

有一位母親總是很悲觀,對什麼事都很擔心。她的女兒說母親變得非常神經質,總是一會兒擔心這個一會兒又擔心那個。她舉了兩個例子:有一天,媽媽獨自一人開車去買東西,她把車停在停車場,然後到百貨公司去採購。等她帶著大包小包出來,走到停車場的時候,見到幾位警察等在她的車子旁邊。她慌了,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慌亂之下,腦袋竟然一片空白,愣了好半天,才想起打電話給自己的女兒。“我是媽媽啊!我在某某百貨公司的停車場,你趕快來!有好多警察圍住了我的車子,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你趕快來啊!”媽媽焦急地對著電話喊。

女兒正在開會,聽到媽媽的聲音已經變得顫抖,立刻對所有開會的同事道了歉,向總經理請了假,朝著不遠的百貨公司停車場急駛而去。當女兒趕到的時候,發現媽媽臉色發白,神情緊張。

女兒陪媽媽走到自己的車子旁邊,氣喘吁吁地問那幾位警察:“警察先生,發生了什麼事嗎?”

幾位警察愣了一下,其中一位說:“會發生什麼事?警察也得有個地方站一站啊!”

還有一次,母親感染了流行性感冒住院,她躺在病床上沮喪地對家人說:“我……我可能不行了!”原來母親發現醫生在自己的病歷上畫了一個驚歎號,她認為自己肯定是得了不治之症。

女兒無奈只好去找來護士,當著母親的面問她:“護士小姐,我媽說,她看到醫生在病歷表上畫了個大驚歎號?”

護士回答:“是啊!那是指要打點滴,怎麼啦?”

這位母親對生活無時無刻不在焦慮、恐慌,給自己帶來了許多煩惱,也讓別人對她哭笑不得。悲觀的人不僅自己整天不得安寧,連周圍的人也休想得到安寧。他們常常擔心天會塌下來,擔心領導給穿小鞋,擔心朋友背叛,擔心小機率事件隨時發生。恐懼與其相伴,失望與其如影隨形。他們因此會無病生出許多災來,因此說,悲觀情緒無異於“慢性自殺”。

一個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悲觀情緒,有的人悲觀情緒程度強一些,有的人悲觀情緒程度弱一些。在遭遇到人生的“無常”時,最容易產生這種情緒。人生的“無常”有些來自環境的變化,有些源於本身疏於管理。悲觀情緒是人們在心情低沉時的表現,是人們生活最黑暗的一面,相信誰都不想處在這種狀況下,然而,現實生活有時卻使得人們不得不產生這種情緒。當一些事物不盡人心、讓人們大失所望時,悲觀情緒就悄然無聲地光臨我們了。它是消磨人們意志的一把利刀,足以把一個好好的人折磨得身心交瘁。處在這種狀況下的人,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內心黑暗至極,如果不做調整,就很容易一蹶不振,永無光明可言。

造成悲觀情緒的原因雖然有客觀因素,但其根本還是來自於主觀因素,因而我們是完全可以控制其蔓延和發展的。比如下面故事中的松鼠夫婦:“睡覺吧,別再想了,明天還是一樣能過去的。”松鼠妻子勸慰丈夫說。

松鼠丈夫輾轉反側,一直沒有入睡。“你說,我能不急嗎?”松鼠丈夫滿面愁容,“為了辦我們的堅果加工廠,我向鄰居松鼠苦苦相求,好不容易才借了一筆錢,眼看明天就要還錢了。可是,我們的加工食品還沒有出廠呢,我拿什麼還啊!那個鄰居愛錢如命,催得比什麼都緊,明天可怎麼過啊?”說完又嘆了一口氣。

松鼠妻子說:“睡吧,到了明天自然會有辦法的。”

“可是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丈夫抱著頭悶聲悶氣地說。

松鼠妻子忍無可忍,她跳出樹洞,對著鄰居高喊:“我丈夫明天可是沒有錢還你們的!”

她又回到床上,對丈夫說:“我想現在是他們睡不著了!”不一會兒,松鼠丈夫就睡著了。

擔心悲觀不會讓現實有任何改變,與其無止境地擔心下去,不如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樣生活才不會那麼累。自信是悲觀的強敵,一旦一個人信心十足,悲觀情緒就會消失不見。一旦你懂得思考,懂得怎麼運用自信的時候,你就能完全掌控自己,而不是把自己交給命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焦慮——壞心情的催化劑焦慮情緒普遍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它表現為由於擔憂、牽掛等而產生不安。一般而言,人們所擔憂的事往往並不是客觀存在的威脅,常常也沒有明確物件。焦慮中的人,總處於惴惴不安中,無理由地預感將來會發生什麼不祥或不幸的事情,因此往往會坐臥不寧、魂不守舍、煩躁慌亂、情緒低落,甚至容易被激怒。

正常人遇到各種焦慮情況時,都能很快地恢復正常狀態,會很快地排除困難,闖過難關,並能總結經驗教訓,避免下次重蹈覆轍。然而,對於處境一直困難或遭受不幸事件衝擊的人,其往往在心理上招架不住,使自己陷入過度疲憊的狀態。於是一直擔心再次發生突發或意外事件,哪怕並沒有什麼依據,這樣很可能會使這些人的心理和行為失常,重則引起精神性疾患。

經過幾年的奮鬥,張先生成功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由於市場切入點較好,時機把握到位,張先生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蒸蒸日上。在同齡人眼中,張先生的生活簡直可以用“如意”來形容,每月拿著不菲的收入,身邊還有一位溫柔可人又對他體貼入微的女友。然而,這一切卻讓他壓力越來越大。

最近,張先生對從事了八年的行業忽然失去了興趣,總是覺得發展空間越來越小,提升的可能也不大,他努力尋找突破瓶頸的途徑。於是他不但自己每天加班加點,還要求員工也和他一起加班,彷彿每個人都只需要工作不需要休息一樣。他為了思考公司的發展前景,每天徹夜難眠,員工稍有一點失誤他就會大發雷霆,和女友經常多日難見一次,也少了甜言蜜語,女友如果稍有微詞,他就會指責女友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他工作的辛苦。雖然有時平靜下來,他也會覺得不應該隨便向別人發脾氣,但再一次他還是控制不了自己。

張先生試過各種方式擺脫痛苦:聽音樂,劇烈運動,甚至跑到海邊大喊。然而,這些最多隻能使他得以短暫的舒暢。回到現實中,工作仍然令他難以忍受,心情仍然是非常糟,摩擦也繼續經常性地發生……漸漸地,員工們對他的做法頗有怨言,更有幾名骨幹員工受不了這樣的“高壓”統治而選擇辭職跳槽,甚至女友也和他漸行漸遠,處於分手邊緣。在與焦慮的搏鬥中,屢戰屢敗的他幾乎要崩潰了!

張先生的這種焦慮症,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經歷過類似的困惑。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改變這種被焦慮陰雲籠罩著的生活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擺脫焦慮,可從以下三個步驟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