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4章 掌控情緒

1.找出病根。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焦慮的時候,會讓我們更加焦慮。好多煩惱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其實,很多煩惱看上去千頭萬緒,但仔細分析後不難找出根源所在。比如張先生的焦慮源於公司目前的發展瓶頸,因為不知道公司的發展方向,因此心情在茫然與彷徨中變得越來越糟,也就越來越焦慮,以至於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之後,心情會因此變得更糟。如此,張先生就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的怪圈,難以自拔。所以,張先生要想擺脫焦慮,就應該先讓自己靜下心來,可以試著先遠離自己的工作,跳出一步,說不定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2.看看自己能做什麼也許自己能做的只有兩件事:努力地改變能改變的,平靜地適應不能改變的,冷靜地發現二者的區別。

先來看看什麼是可以改變的。如上例中,張先生具有一定的眼光,知道在激烈的競爭中,只有變才能適應變化,但什麼是需要改變的?需要改變的是企業的發展目標,而不是他對待員工的態度。對於具有雄厚行業經驗,又有發展野心的張先生來說,應該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不是給員工壓力。而企業發展的大環境和當前的經濟形勢,這都是張先生個人所不能改變的。因此,張先生只有在適應這些外部環境的前提下,對自己的企業進行更好的改進。另外,張先生和女友之間的矛盾,其實來自於張先生公司發展的瓶頸狀態,正是這一因素導致了張先生對待女友不能像原來一樣,因此只要解決了公司發展的瓶頸狀態,張先生和女友的關係也就可以得到緩和。因此,在當前的情況下,張先生最好和女友各自分開冷靜一段時間。

3.付諸行動。我們被焦慮所困擾,是因為我們“愛”上了焦慮本身。就如張先生,開始為工作而焦慮,後來又為焦慮而焦慮,最終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其實,只要我們知道自己現在能做什麼、應該怎樣做,將自己的注意力傾注於目前的事情上,為所能為,順其自然,一段時間後,我們會發現:焦慮,已經被時間的良藥完全治癒了。物質的進步是有巨大代價的,那就是人們精神上持續的巨大壓力和緊張,但焦慮並不應該是它的必然結果。焦慮時,不妨想一想“我為什麼會這樣”“現在,我能做些什麼”,然後,滿懷信心地付諸行動。柳暗花明之後,也許你會感嘆:“擺脫焦慮,原來如此簡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恐懼——禁錮心靈的枷鎖什麼是恐懼?恐懼是害怕、不安、擔心、惶恐、驚慌、膽怯、困擾、憂心忡忡、沮喪、驚恐不安、驚慌失措、驚嚇、畏懼、戰慄、恐慌、缺乏安全感、憂慮不安、大禍臨頭、末日將至……人類描述恐懼的詞彙是如此豐富,說明恐懼是普遍存在的。一般來說,恐懼屬於一種正常的情緒。恐懼性情緒反應是一種具有自我防護、迴避危害、保證生命安全的心理防衛功能,人皆有之。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恐懼開始威脅著現代人的生活,讓人們因此而缺少自信,更讓他們因此而缺少魅力,於是當每一次可能成功的機會來敲門,人們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讓它溜走,從而後悔、懊惱、內疚。可是,當下一個機會不期而遇地來到你面前,你卻又開始猶豫、膽怯、心慌,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徘徊猶豫中喪失。

恐懼是來自自己內心的魔鬼,它會扼殺你的勇氣、信心,讓你變得拘謹膽小。它打破人的希望、消退人的志氣,而人的心力衰弱,將終至不能成就甚至不能從事任何的事業。當恐懼使你對物體或環境產生一種無理性的、不恰當的懼怕的感覺,它便能摧殘人的創造精神,抹殺人的個性,使人的精神日趨衰弱。一旦你心懷恐懼,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有效率。人產生恐懼的原因並不單一,通常認為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先天的性格脆弱,天生緊張而有些神經質,這類人天生就容易產生恐懼感。另一個因素是因為不能解決自身承受的精神壓力而產生的恐懼感。這兩種因素互相沖擊互相作用,當某一階段精神壓力過大時,就可能誘發恐懼的產生。

生活當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無論是和重要人物交談,或是在公眾場合發表觀點,或是要出席談判、酒會、晚宴等各種社交場所,在這些場合的出色表現,可以展示一個人的風采,相反,此時不佳的表現,也會讓你的形象大打折扣。在公共場所或重大的場合,有些人能夠如魚得水,表現起來遊刃有餘,有些人卻會臉紅心跳,分寸大亂。恐懼社交,如果長時間得不到修正,會發展成為一種心理疾病,也就是“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輕者可以慢慢鍛鍊,重者也就是“社交恐懼症”,就需要藉助心理醫生的幫助了。

24歲的娜娜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了某外企的企劃部,看起來前途一片光明,她也很努力地工作想要證明自己。年底,公司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年終宴會,可誰知娜娜卻在此遭遇了平生第一次“社交滑鐵盧”。得知艾瑪國總部的大老闆以及六位重量級董事都將飛來參加這次宴會,娜娜深知這次宴會很重要,而且很可能就是一次自己出頭的好機會。

她向資深同事請教如何裝扮和有什麼注意事項,但是同事都含糊其辭。娜娜思前想後,決定打扮得清新一些,覺得這樣才比較符合自己“職場新兵”的形象,她用短t配格紋長褲,再加上一雙平底靴。結果到現場一看,最無光彩的就是她了,大家都華麗照人,整個場面衣香鬢影,而她就好似一個鄰家小妹,讓人懷疑她是不是這裡的服務生。

娜娜覺得很丟臉,只好躲在角落裡偷偷喝飲料,最後趁著去洗手間的機會偷偷溜回家了。從此以後,娜娜在參加任何活動的時候,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不知道該怎麼辦,總是擔心這擔心那。可以說,娜娜正是因為那一次社交的表現不得體,而誠惶誠恐導致患上了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強迫觀念較為嚴重,患病率較高的心理疾病。患者害怕與人交往,對社交感到恐懼,以至於患者最後會拒絕與任何人接觸。

社交恐懼症的表現形式還不僅僅是面對陌生人而手足無措,有時甚至還表現為不能在公眾場合打電話,不能在公眾場合和人共飲共餐,不能單獨和陌生人見面,不能在有人注視下工作等較為極端的行為。產生社會恐懼的原因,更多的是後天的環境和自身的精神壓力造成的,所以,糾正起來也就相對容易一些。那麼如何擺脫社交恐懼呢?心理專家給我們提供了以下幾點建議:

1.接納你自己。社交恐懼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種表現,而不接受自己的根本原因在於不能欣賞自己。接納自我,可以從停止對自己的挑剔和責難開始,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急於從負面情緒中逃開。很多時候,事實遠沒有你想象得那麼可怕。

2.學會傾訴。有煩惱是一定要講出來的,找個可信賴的人說出自己的煩惱,也許別人無法幫你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讓你發洩一下。

3.接近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對自己友好的人,我們會以同樣的熱情甚至是更多的熱情來示好。同樣,我們自己的微笑也會換來別人對我們的友好。對於冷漠的人,大可不必在意他們的不友善,多關注那些對自己的微笑報以同樣微笑的朋友,他們在給予你溫暖的同時,更多的是讓你擁有自信。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4.不刻意迎合別人。壓抑自己、迎合別人,是很多人在社交場合的想法和做法。但是,這樣的方式既讓對方無法瞭解真實的你,也讓你自己覺得這樣的交往浮於表面形式,更無從喚起自己的真情實感,讓自己在社交活動中找不到快樂,從而更願意遠離社交場所。

現代社會,人們面臨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網路時代的來臨,把人們帶進了新的社交領域。長期沉溺於網路上的虛擬世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同真實社會的交流越來越少,於是,社交中的交流技巧越來越不為他們所掌握,也因此使更多人寧願躲在虛擬的世界裡與人交往,也不願意走出去,最終形成惡性迴圈,使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往更加困難。

所以,在我們還沒有徹底封閉自己的時候,在我們還有著與人交往願望的時候,趕快走出來,勇敢一點兒,樂觀一點兒。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友善的,對於你社交活動中出現的尷尬的、不得體的語言行為,人們更多的是會給予理解和寬容。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走進人群中,很快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快樂比原來要多很多。

嫉妒——破壞幸福的黑手嫉妒是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是對別人的成就感到不快的一種心理感受。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情感表現,是一種不健康的性格缺陷。當今社會充滿競爭,個體之間的差異在交往中日益突出,便造成了嫉妒心理。大多數容易嫉妒的人從小都是爭強好勝的,總是希望自己樣樣都比別人好。如果別人在某方面超過了自己,心裡就惶惶不安、不是滋味,繼而產生了一種摻雜著憎惡與羨慕、憤怒與怨恨、猜疑與失望、自卑與虛榮、傷心與悲痛等的複雜感情。如果這種心理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從嫉妒、怨恨,發展到打擊、報復,最終導致犯罪。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國科學家培根就曾經指出:“在人類的中,嫉妒之情恐怕是最頑強、最持久的了。”《科學蒙難集》中記載有這樣一件事:舉世聞名的大化學家戴維發現了法拉第的才能,於是將這位鐵匠之子、小書店的裝訂工招到皇家學院做他的助手。法拉第進入皇家學院之後進步很快,接連搞出多項重要發明,就連戴維失敗的領域他也取得了成功。然而,當法拉第的成績超過戴維之後,戴維心中不可遏制地燃起了嫉妒之火。他不僅一直不改變法拉第實驗助手的地位,還誣陷他剽竊別人的研究成果,極力阻攔他進入皇家學會。這大大影響了法拉第創造才能的發揮。直到戴維去世,法拉第才開始其真正偉大的創造。

戴維本應享受伯樂的美譽,卻因嫉妒心理阻礙了法拉第的迅速成長,不僅給科學發展帶來了損失,也使自己背上了阻礙科學發展、使科學蒙難的惡名,留下了令人遺憾的人生敗筆。其實,許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不過大多數人在產生嫉妒時能夠理智地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控制自己的情感。也有少數人由於消極情感失控,必須採取不良的行為才能尋求自己的心理平衡。

人的本性容易不滿足,不滿足就是指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好,嫉妒正是人的不滿足本性的表現之一,是對己不如人的一種不滿足心態。嫉妒也是人之常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的心理。嫉妒不能被完全理解為怨恨。有的人因為嫉妒,對別人忌恨仇視,詆譭中傷;而有的人卻因嫉妒而積極進取,鞭策自己迎頭趕上。黑格爾說:“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生活不相信嫉妒,你有什麼樣的價值,生活自有評判。你的價值不會因你的嫉妒而增加,卻會讓你因為嫉妒而影響到自己的心情和聲譽。最終不但苦了自己,還會殃及無辜。心理學家的觀察研究證明,嫉妒心強烈的人易患心臟病,而且死亡率也高;而嫉妒心較少的人群,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低於其他人,只有前者的13~12。此外,如頭痛、胃痛、高血壓等,易發生於嫉妒心強的人,並且藥物的治療效果也較差。

下列方法能幫你克服嫉妒心理:

1.正確認識法。嫉妒心的產生往往是由於誤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誤以為是對自己的否定。其實,一個人的成功不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別人的幫助,榮譽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們給予他讚美、榮譽,並沒有損害你。

2.攻擊嫉妒法。嫉妒心一經產生,就要立即把它打消掉,以免其作祟。這種方法,需要靠積極進取,使生活充實起來,以期取得成功。

3.不妨想開些。人生總有不如意之事,所謂“人人有本難唸的經”即是此理。如果正處在憤怒、興奮或消極的狀態下,能較平靜、客觀地面對現實,是能達到克服嫉妒的目標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4.正確比較法。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較多地產生於周圍熟悉的年齡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只有採取正確的比較方法,多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才能免受自卑的打擊。

5.自我驅除法。嫉妒是一種突出自我的表現。無論什麼事,首先考慮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後果。若出現嫉妒苗頭時,即行自我約束,擺正自身位置,努力驅除嫉妒心態,可能就會變得“心底無私天地寬”了。

孤獨——束縛交際的繩索大多數人都體驗過孤獨的痛苦,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孤獨感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這種孤獨感可能會越來越強烈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孤獨其實是一種心態,是指孤單寂寞的消極心態,常表現為莫名的寂寞、煩惱,有“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之感。孤獨感在以下幾種情境中較為明顯:一種是處在陌生、封閉、孤立、不和諧的環境中,這種情況下,人們容易顧影自憐,孤獨感油然而生,哪怕時間很短。如下面楊志剛的例子正是如此。

楊志剛去年辭了職,在家做起了專職作家。剛開始的時候,小楊的生活很愜意,看看電視上上網,餓了做點飯,不願意動的時候就叫外賣,有思路的時候寫幾篇文章投給雜誌換點稿費,沒思路的時候就打打遊戲看看大片,每天的日子優哉遊哉。可是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由於與人交往越來越少,小楊感到寫東西彷彿越來越難,不知道該說什麼。更糟糕的是,小楊在生活中也越來越不知道和人說什麼了,基本上也就是和樓下小賣店、超市的人說上一句兩句。每天在家裡,對著空空的房間,小楊有時還會不自覺地自言自語,小楊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自閉症。

另一種是生活模式的突然改變,如失業、退休等,人們便會因失落和不習慣而感到異常孤獨。如下面高明在高考結束之後的變化就是這樣。高明剛剛考上大學,覺得苦難的高中生活終於離自己遠去了,大學就先多玩玩,把之前那三年沒玩上的都補回來。於是,高明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和同學在一起玩。後來,他迷上了網路,打遊戲、聊天,玩得不亦樂乎,經常是在電腦面前一坐就是一天,後來還經常逃課。放寒假回家以後,高明的父母發現這孩子變化很大,不愛說話,總是發呆,別人和他說話的時候他也總是沒辦法集中精力,總是想到網咖去上網。

高明覺得,只有網路才能給他真正的快樂,身邊的人和事和網路世界比起來都顯得十分無聊。楊志剛和高明都是被孤獨籠罩的受害者,孤獨感產生後隨之而來的通常是情緒低落、憂鬱、焦慮、失眠等不健康狀態。心理醫生指出,有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是被孤獨所害,往往是被失眠、焦慮等症狀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之後來心理醫生處諮詢,結果發現真正的病因是孤獨症。

孤獨對人的交際、學業、工作、生活都會造成影響,如果我們能夠對孤獨多一些正面的認識,把每一次孤獨看做是個人成熟成長的機會,那麼我們在孤獨時就會變得積極主動了。因此,要想擺脫孤獨,最重要的是從自己做起,透過改變自我,使別人願意接近自己,自己也積極主動地接近人群。沒有人會喜歡整天愁眉苦臉的人,也沒有人會喜歡一臉清高孤傲的人,如果你渴望友誼和朋友,就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自己,打破僵局。要消除孤獨,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主動親近別人。在積極充實自我的同時,真誠坦率地面對生活,擴大交際圈,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在與人交往中學會善待自我,不要守著自己的一方空間,拒絕別人的接近。更不能因為沒人理自己,就遠離人群,築起心靈的防線,而要以心換心,樂觀開朗。

2.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和習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每個人都應該敢於承認並努力改正自己的弱點。一個人過於清高,往往讓人敬而遠之;小肚雞腸,會讓人看不起;自私小氣,也會讓人遠離你。要了解自己有什麼缺點,樂於接受別人的建議、幫助與忠告。當你變得越來越優秀時,自然就會吸引朋友,也就能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