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跳出思維的圈套
拿破崙滑鐵盧兵敗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後,一位善謀略的朋友秘密給他捎來一副用象牙和軟玉製成的國際象棋。
拿破崙愛不釋手,從此一個人默默下起了象棋,打發寂寞痛苦的時光。就這樣日復一日,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拿破崙死後,象棋經過了多次轉手拍賣。其中一位擁有者偶然發現,有一枚棋子的底部居然可以開啟,裡面塞著一張如何逃出聖赫勒拿島的詳細計劃!
世界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智商高達160。卻被一位汽車修理工難住:
一位聾啞人來五金商店買釘子,對售貨員做了左手手指立起,右手握拳敲擊的動作,售貨員便明白了。那若是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請問他會怎麼做?
阿西莫夫不假思索道:“盲人肯定會這樣——”說罷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修理工見狀哈哈大笑:“盲人想買剪刀,直接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
由此可見,即使是智商極高的人,一旦被慣性思維禁錮,也會對近在眼前的正確答案視而不見,在思維定勢的死衚衕裡兜兜轉轉,永遠逃脫不出。
愛因斯坦說: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
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跳出思維的圈套。
當我們擺脫對他人思維的驚奇時,我們的思維也會迎來飛躍,熠熠閃光。
與其一條路走到黑,不如換條路殊途同歸
思維一旦被套上枷鎖,偏居一隅,便如同無法流動的死水,一瞬間失去所有的生機與活力。
有人說,比守身如玉更可怕的,是守腦如玉。
一個人,只有跳出思維的圈子,站在思維的高點,避開思維的盲區,挑戰思維的侷限,才能所向披靡,無所畏懼。
生活中,工作中,都是如此。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習慣了窮。
牆上掛著一條鹹魚,一家人圍著一盤鹹菜扒拉著白飯。低頭吃一口飯,抬頭看一眼魚,就算是吃著肉了。孩子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父親要責罵他貪婪。
有白米飯就鹹菜,牆上還有魚,已然是十分不錯了。還有更多的人只能吃野菜、草根,甚至是觀音土,更有人互換孩子殺了吃……
長期處於農耕社會,看天吃飯,不知道何時,天災人禍就會忽然降臨。普羅大眾既窮困,又要時刻準備著無妄之災。勤儉節約,成了生存與生活的智慧。
這是一些人富裕了,但是幸福指數並沒有同等上升的直接原因,窮日子過習慣了,過出了心理陰影。
露絲奶奶買了幾斤香蕉,回到家發現有兩根有點發黑,區域性有點腐爛了,趕緊給吃了。
看到剩下的都還好,捨不得吃,決定再放放。過了兩天,又發現兩根開始腐爛了,露絲奶奶趕緊又吃了……如此迴圈,幾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沒吃到。
經常做這樣的事情的,可不只有露絲奶奶。
肖大媽的兒子給她買了一件幾千塊錢的衣服。每逢有親朋上門,她都要拿出來展覽一番,但就是捨不得穿。只有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幾個小時,又趕緊脫下來收好。直到有一次拿出來,她卻發現衣服被老鼠啃爛了。
該吃的不吃,該穿的不穿,該用的不用……
一些人依然過著緊巴巴的日子。這可不僅僅是因為還沒適應富裕的日子。這是一種習慣,一種思維,一種眼界,一種格局。
這種習慣固執而倔強,不可撼動。肯定不止一位固守勤儉的人,不論做什麼事都非常注重省錢。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種心態叫“稀缺心態”,即你越覺得自己缺什麼,就會越在意什麼。而事實卻往往,你越在意什麼,就越缺什麼。
“稀缺心理”會嚴重影響人的認知智慧,導致人們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因小失大。這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卻也總是和“節儉”的優良品質同在。
節儉的人心中往往只有一個想法:省錢。為了省錢,就要算賬,就怕吃虧。算著算著,就容易只看到手裡那點錢,而鼠目寸光,看不到遠處。省錢,反而失去了掙錢的機會。
很多老百姓不是絕對缺錢,而是願意將錢存在銀行。因為大家對過去的苦日子心有餘悸,不得不提心吊膽、小心翼翼地把錢存起來,防範於未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這些存起來的錢,都是從眼前的日子裡一分一分扣出來的,每一分錢上都寫著“節儉”兩個大字。
節儉是我們在長期歷史中形成的一種心態,這種心態一直被稱之為美德。但是,現在它正在抹殺很大一部分人的幸福。沒有存錢,心裡不踏實。
存了一萬,想存十萬;存了十萬,還想存一百萬……不敢吃,不敢穿,不敢用,極度缺乏安全感。
然而,抓不住現在的生活,快樂與幸福該何處安放?
勤儉自然是美德,鋪張浪費絕對是可恥,但是自己掙的錢自己花也是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