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7章 敝帚自珍

理查德?塞勒教授反問:那“敝帚自珍”有沒有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學生想了想,說:“其實也不是什麼‘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煩,不想改變自己的決定吧。”

理查德?塞勒教授畢竟是做學問的,喜歡窮追不捨:“那‘怕麻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是指選擇的成本嗎?難道我們打一個電話說‘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嗎?”

事實上,當“稟賦效應”讓我們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後,“怕麻煩”就只是一個藉口。

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變現狀”是出於“稟賦效應”的非理性行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煩”,那麼,當對方為了爭取你,再給你加一天年假時,你很可能還是會拒絕。

把這個例子變化一下,當面對薪水漲幅大於30的工作機會時,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漲幅,你通常會好好考慮一下“跳槽成本”。

可出於“稟賦效應”,我們會高估目前工作的價值,從而誇大“跳槽成本”。

那麼,“跳槽成本”實際上是多少呢?

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損失的痛苦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說明“稟賦效應”時,做過一個的實驗。

他讓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的任務是賣掉一個咖啡杯,第二組的任務是向賣家買咖啡杯,第三組的可自由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得到同價值的一筆錢,然後讓三組人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結果是第二組買家估價的中位數是2.87美元,和第三組可自由選擇的學生估價3.12美元,非常接近。

而賣家估價的中位數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證明了“擁有什麼,就高估什麼”的“稟賦效應”。

理查德?塞勒等經濟學家的很多實驗中,都出現過大約2∶1的比例,於是得出“稟賦效應”的“損失厭惡係數”——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相同損失的痛苦。

用這個係數解釋前面的例子,當你答應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後,另外一家要多給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來的5天),才能讓你改主意。

如果一個漲薪10的跳槽機會,會讓你猶豫不決意味著兩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麼說明“跳槽成本”其實只有薪水的5。

不過,有人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當我從自己的錢包裡拿出500元錢,買一雙標價500元的鞋時,為什麼我對這自己擁有的這5張鈔票沒有產生“稟賦效應”呢,為什麼賣家沒有對他的鞋產生“稟賦效應”呢?

為什麼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理查德?塞勒是這麼解釋的:因為你知道,錢是用來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來賣掉的,所以不會產生“稟賦效應”。

反過來說:當你對錢產生擁有感時,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對“花錢”這件事。

窮人的錢是用來維持生計的,所以窮人常常對錢有“擁有感”,就產生了“稟賦效應”——花100元錢的痛苦大於得到100元商品的快樂;喜歡的東西沒貨了,竟然如釋重負地鬆一口氣。

而富人相反,他們的錢是用來“錢生錢”的,不停地進進出出,不能不會有“稟賦效應”的心理負擔。

錢這個東西,一旦停止流動,就會迅速貶值。所以這個世界往往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同樣,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錢,是兩樣東西,賣得不好的商品,你讓他打個折就像割自己的肉。

但在生意老手看來,它們都是財富的不同形態。所以他們更注重資金週轉速度,該清倉甩賣時,毫不猶豫。

用一句老話說:錢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擁有了它的真實價值。

屁股決定腦袋”的非理性判斷

“捫心自問,如果你是別人,你願意和你自己合作嗎?”

“想都不敢想啊,哪有這麼好的福氣……”

上面雖然是個段子,但“稟賦效應”確實讓我們做出了很多“屁股決定腦袋”的非理性判斷。

你是否曾經認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職加薪總是快你一步,因為“那個人會拍馬屁”?

你是否為領導用了別人的方案,而讓你一週的努力付諸東流而生氣,你認為你的方案明顯比別人的好,領導是眼瞎了嗎?

當我們處於“賣家”的角色時,我們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當我們牌“買家”的角色時,我們是否過於吝嗇?

知道“稟賦效應”的存在,你的判斷應該會更客觀一點,心態應該會更成熟一點吧。

宋太平和父親宋安民來了個親切的擁抱,和各位送行朋友揮手告別後,與肖瀟、宋坤法、餘玲玲、五位玉靈族族人、沈如月、小凱撒、錢學東、劉威、葉飛虎、程安雅、程安娜、竇發財、劉芸、葉悠然相繼走入了太空飛船,太空飛船的艙門關閉,騰空起飛。

(本章完)

喜歡商界巔峰請大家收藏:()商界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