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7章 敝帚自珍

如果需要長期用藥,建議在吃藥前先了解藥物的副作用,遵循醫囑,謹慎用藥。

10,生活缺乏規劃,不會放鬆。

過多的壓力,會導致大腦神經調節混亂,釋放皮質醇和壓力激素,造成早衰、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等心理疾病。一般來說,30分鐘高強度的工作後,最好適當放鬆。

合理規劃時間,可以減少時間流逝帶來的壓迫感;環境整潔有序,會讓人感覺輕鬆;找機會放鬆,給大腦“喘口氣”的機會。

另一篇則是討論如何花錢的敝帚自珍。

擁有時的快樂,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個更大?

“怕麻煩”是一種什麼心態?

為什麼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這三個看似風馬牛不及的問題,其實背後都隱藏著同一種心理效應————稟賦效應。

這個理論就是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以及決策心理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理查德?塞勒教授率先提出的。

想要理解“稟賦效應”,先得了解“行為經濟學”中,另一個更基本的概念——“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寧原得不到,也不願失去

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為了鼓勵你,領導特意打報告,為你爭取加薪。

然而到了年終,辛苦了一年的你,卻一無所獲。你一定非常失望。

事實上,你什麼都沒有失去什麼啊!努力工作卻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為什麼別人沒有你那麼失望呢?為什麼經過一場想像中的“得而復失”後,你的心情比什麼都沒有發生時還要糟糕呢?

經濟學家是這樣解釋的:假設你今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的“心情滿意值”是100,忽然,你撿到一個大皮夾子,裡面有100元錢,“心情滿意值”迅速上升50,達到150。

可是樂極生悲,你遲到了,扣工資100元,“心情滿意值”下降50,變成75。

一得一失,錢沒有任何變化,但“心情滿意值”卻從100變成75。

有人會說,這個計算有問題,為什麼“心情滿意值”不是加減某一個值呢,如果那樣算,“得而復失”就沒有任何變化了。

這就問到點子上了。

好比同樣是撿到100元,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乞丐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們擁有的東西是我們價值判斷的起點。所以“心情滿意值”的變化不是加減某一個值,而是乘除一個比例。

就像我們拿1萬元炒股,虧損10,再盈利10,就變成了9900反過來也是一樣),憑空少了100元。

上面的例子證明了“投資決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損失厭惡”:

得到一樣東西的快樂,通常小於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所以我們不喜歡冒險,寧願放棄得到的快樂去維持現狀,也不願承受失去的痛苦。

人生就是這樣悲慘:你擁有一段戀情的快樂,一定小於失戀的痛苦;得到一個孩子的快樂,一定小於失去這個孩子的痛苦……

所以老莊哲學才告訴我們,不要去追求那些有價值的東西……

扯遠了。我們剛才說,“損失厭惡”的前提是“擁有一樣東西之後害怕失去的感覺”,它暗含著一個假設,你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判斷,常常是非理性的。

理查德?塞勒的“稟賦效應”,就證明了這個假設。

敝帚自珍的“稟賦效應”

假如你同時有兩份工作機會,別的條件都一樣,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

你覺得兩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經濟學術語來說,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

其中一家先打電話通知你,你欣然接受,開始憧憬跳槽後的生活。過了一會兒,另一家也打電話給你。此時,你十有八九會拒絕。

雖然幾分鐘前,你還覺得兩者沒有區別,但當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後,你已經擁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於你沒有得到的5天年假。

理查德?塞勒教授說,這就是“稟賦效應”: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

“稟賦效應”是“損失厭惡”心理造成的,因為“失去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於“得到1000元”等同於五天年假)的開心。

旁邊的學生開始插話,這算什麼理論,國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總結成一個成語:敝帚自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