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對於人生這盤棋來說,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不是技巧,而是佈局。
大格局,即以大視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大格局決定著事情發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勢。
1、眼光。
眼光是指在某一時刻,對某領域趨勢準確預測的能力。
第一,你能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能不能夠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發展的本質。
第二,對於事物的評判已經有自己的標準,並能夠極為準確根據現在對未來進行預測。
第三,你知道這些道理之後,自己能不能做得到。
而對於未來的準確預測,亦是在堅持看清本質的原則之上的。比如雷軍做小米手機,他很明白大眾的消費能力,理解大眾的消費需求標準,他看到了基於網際網路的消費者產品是品牌發展的趨勢。他知道超過使用者預期的產品必然帶來超好的口碑。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道什麼可為和不可為。若不可為,怎樣做才能可為,那何時可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2、胸襟。
有大的追求,大的願望,就會有大的忍耐,大的包容,大的視野,大的寬容,這就叫大胸懷吧。這是一個正迴圈。
劉邦和項羽,從軍事領導力上看,項羽遠勝於劉邦,鉅鹿之戰,破釜沉舟是何等氣概;從兵力配置上看,項羽手下強將如雲,整體實力也優於劉邦;從智囊團上看,兩者各有張良范增,也不分伯仲。
所以若綜合三方面而言,項羽的楚軍是遠遠強過劉邦的漢軍的,但為什麼最後自刎烏江的不是劉邦,而偏偏是項羽呢?
劉邦自己說過“我文不過蕭何、治國不如張良、行軍佈陣不如韓信,但三人皆為我所用”。
再看看項羽,手下縱有范增、英布這樣的文臣武將,但最終還是一敗塗地。只因他不像劉邦那樣胸懷廣闊,單單為一個名義上的“西楚霸王”惹得眾諸侯心生叛意、倒戈相向。
3、膽識。
曾有企業家這樣說,“如果是現在把我歸零,我仍然可以再來一次”。
史玉柱則是在資產為負數,甚至負得還很多的時候站了起來。
當討債人蜂擁而至之時,史玉柱莊重承諾:“欠老百姓的錢一定要還。”
也正是出於這種“還債”的動力,史玉柱終於東山再起,且賺錢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還債。之後,他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在一片廢墟上,煉就了超過500億元的財富。
4、心態。
有很多投資者,不做投資的時候,看到別人賺錢,總是在想:有什麼賺錢的好專案呢?
真到做投資的時候,每個人都是抱著必賺的心理,所以一旦遇到虧損,與原來的期望不一致時,難免心態就出問題!
然後會出現各種狀況。這裡說的只是一種現象,如果將其放大,很多時候我們在面臨未來的預期何曾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投資行為。
所以說,格局真的決定人生層次。
格局在岳飛那裡就是八千里路雲和月,三千功名塵與土的壯烈;
格局在馬致遠那裡卻是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的孤旅;
格局在蘇軾那裡就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的寂寞;
一個人有多大的格局才有多大的胸襟。
格局是一種眼界,是一種大情懷,海納百川才能有容乃大。
有什麼樣的眼界和胸襟,就看到什麼樣的風景。站在高處,整座城市不過就是幾座樓房,在飛機上從雲端俯瞰城市,城市也就變成了盆景。
喜歡商界巔峰請大家收藏:()商界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