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讓李鴻運沒想到的是,對方竟然輕輕地嘆了口氣,說道:“知我者,坦夫也!”
說完,他不說話了,默默地斟了一杯酒,看向遠處的湖泊。
李鴻運安靜如雞,此時他也不知道該如何接話。
因為他連對方的名字都還不知道……
不過他很快眼前一亮,因為仔細看才發現,在這首詩的末尾還有一行小字的落款。
之前沒注意,但現在仔細一看,上面分明寫著這人的名字:張任俠。
李鴻運的眉頭瞬間蹙起,而後又快速地搖了搖頭。
“咦?難道說……
“不,不對啊,這時間對不上。”
李鴻運的思維快速運轉,又有了一種猜測。
“難道說,這也是妖魔扭曲歷史切片的一種表現?既然有重要的歷史人物直接消失了,那麼不同年代的歷史人物被糅合在一起,似乎也不是沒有可能?
“畢竟,除了他之外,我也想不到第二個叫張任俠的人了……”
李鴻運之前做功課時準備的歷史知識瞬間串聯起來,勾勒出一種他之前從未想過的可能性。
在副本的初始場景中,這個人物的卡牌上寫著一句詩: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
這句詩並非齊朝人所作,而是梁朝的一位大詩人寫的。
就算這副本再怎麼扭曲,梁朝的人也不可能來到齊朝。
所以,這句詩是引用,或是表現此人的性格,或是暗示此人的一些特質。
原本李鴻運想不通,但現在他知道了。
這個特質,就落在一個“俠”字上!
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這句詩就是在描寫俠客,而張任俠,名字中就有一個“俠”字。
而從他歷史上的作為來看,不管別人怎麼看他,他自己心中,多半認為自己確實是將“俠”字一以貫之的。
當然,張任俠也是個詩人,雖然沒有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但也有一些不錯的詩句。
至於遊戲中為何沒有引用他自己的詩句,而是用梁朝大詩人的詩句,這可能是因為,張任俠的詩句中並沒有寫“俠”寫得好的詩。
想到這裡,李鴻運試探著問道:“介夫兄,莫不是有什麼心事?”
李鴻運的這一問,其實只是一次確認身份的試探。
他其實沒什麼壓力,反正就算是問錯了,造成了一些不可預估的後果,也可以重來。
只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張任俠給他的回答,卻包含了讓他震驚的資訊量。
“坦夫兄啊,又何必明知故問呢?還不是因為荊公新法的事情。”
張任俠的回答很自然,也很輕描淡寫,但對於李鴻運來說,卻不啻于晴天霹靂。
首先,張任俠認可了李鴻運對他的稱呼。他字介夫,也就是說,毫無疑問就是李鴻運知道的那個張任俠。
其次,張任俠的話中還提到了“荊公”和“新法”這兩個關鍵詞,這也跟李鴻運知道的那個張任俠,完全一致。
歷史上,齊朝確實曾經有一次規模很大的變法,被稱為“王文川新政”,而王文川又被稱為“荊公”。
這位張任俠,原本算是王文川的後輩,本來很受王文川的賞識,多次想要提拔他為新政做事。然而,張任俠最終卻走到了新政的對立面,甚至成為新政失敗的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