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果上來看,王文川的變法最終失敗,而羅氏變法卻成了古今中外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變法案例。
王文川自然會認為,自己不如對方。
孟原寬慰道:“荊公不必太過苛責,時移世易,你們所處的時代不同,類似理念的變法,產生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天壤之別。
“羅氏新政自然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新法成功也不是他一人之功,是順勢而為。
“但其思想的根源,仍舊是以國家手段干預經濟民生,調控國家的各個階層,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而荊公你能在千年前就想到這一點,並提出了類似的方略,這份遠見卓識,也足以讓人驚歎。
“只是荊公當時確實沒有這等條件,在地主官僚主導的經濟體制中,在當時落後的科技水平下,這種嘗試終究是太過超前了。
“羅氏新法時,有強大的國家機器可以幫他搞清楚全國的經濟指標,不論是調控還是借貸,各項數值都一覽無遺;而荊公畢竟是千年前,就連確定農戶償還能力、限制官員不得提升青苗貸都做不到。
“從這一點上來說,荊公雖然在手段上略遜一籌,但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與捨我其誰的勇氣,卻毫不遜色於羅氏。”
王文川臉上露出釋然的表情。
顯然,孟原的這番話,讓他心中很是受用。
雖然在他活著的時候,幾乎無人可以理解他,但此時,一名千年以後的後人,給了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而羅氏的案例也證明了,其實王文川的理念並沒有錯,只是過於超前了,超出了當時的社會實際。
所以他在做的事情,實際上是一個超越了時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情可憫,勇氣可嘉。
王文川原本或許會對變法中的一些細節耿耿於懷,覺得是否自己再換一種處理方法會更好?
但此時他念頭通達了,不再糾結於這些問題。
“那麼……後世對羅氏的評價如何?”王文川問道。
孟原稍微頓了頓,感慨道:“在當世,羅氏幾乎獲得了整個世界的敬佩與認同。
“在國內,羅氏幾乎可以說是獲得了全民擁戴。在一次問卷調查中,民眾選‘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他們信仰的神明只能排在第二,羅氏是第一。
“在國外,羅氏也獲得了當世所有頂尖領袖、政治家的一致認可,或是警惕,或是羨慕,或者尊敬。”
王文川的表情顯得有些神往:“數百年後竟然會有如此偉人,真是令人慨嘆……
“不過,你說在當世如此?
“那後世,難道情況又有所變化?”
孟原點頭:“後世有越來越多的人提出,羅氏新法其實是被高估的。因為真正解決大危機的並非他的新法,而是一次席捲全世界的超級大戰。
“因為在這次世界大戰中,羅氏領導的國家左右逢源,透過售賣軍火和物資,像齊桓公在春秋時期一樣獲得了霸主地位,重新分配了全世界的利益格局,這才讓經濟全面騰飛,徹底消除了大蕭條的影響。
“甚至還有人提出,羅氏新法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認為它只是湊巧在特殊時期採用了一些沒用的措施,乘上了經濟復甦的東風。
“這些學者認為,當時經濟已經在復甦,即便沒有羅氏新法,這次繁榮也會到來。而羅氏新法不僅沒有加快與促進這種繁榮,反而造成了大量的鋪張浪費,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難以為繼的行為。
“荊公認為,這些觀點如何?”
王文川略一思考之後,微微搖頭:“恐怕是標新立異、譁眾取寵之辭。”
孟原問道:“為何?”
王文川笑了笑,解釋道:“後世之人,往往以顛覆常理為樂。
“將奸佞誇為迫不得已,又在英雄身上尋找汙點,將其光輝形象貶損為‘不過爾爾’。
“我觀羅氏戲法時的異國,乃是民智已開的狀態。連一名失業的工匠都懂三門語言,可見市井小民,也勝過齊朝士大夫。
“如果羅氏新法真的毫無意義,又為何能獲得這些人的一致支援?
“而按照你的說法,羅氏新法不過短短數年,各種改變立竿見影,數字清晰可見。甚至在後世,還有許多國家紛紛效仿。
“若是羅氏新法真是一場巨大的騙局,又如何欺瞞當時全世界所有人,甚至欺瞞後世各國的智者們?
“由此分析,羅氏新法或許必然存在一些疏漏和弊病,但此舉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一點怕是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