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很喜歡易純,她經常在我桌子上放一根橘子味的棒棒糖,我喜歡糖,喜歡一切帶有甜味的東西。
在我心裡,她是我的好朋友,但我時常讀不懂她眼裡的哀。
她身上是有故事的,很神秘,在我泛善可陳的中學時代,我只記得她。
很多年後,我跟她在美國一家賣甜甜圈的店鋪裡重逢,分明已經那麼多年沒見,但我依然一眼認出來她。
我很幸運能重新撿起這段友情。
編輯說動了我,我把這件事講給易純,她笑著說可以,這個故事我前前後後準備了大半年,往易純家裡跑了很多趟,琢磨該怎麼把這個故事寫出來,但是我學識一般,功底較淺,也不太會寫書。
編輯告訴我只要寫出來就好,於是我便在某年夏天,落筆寫下“庸俗夏日”這四個字。
完稿那一天,易純讀了一遍,問我這算什麼健康讀物?青少年能看嗎?
我沒想這麼多,寫完之後才發現離題太多。
實際上這本書的確波折頗多,這本書寫完之後,起初先在社交平臺上連載,但是讀它的人實在少,所以後來只在港臺發行,且銷量慘淡,之後因為有人在社交媒體上推薦了這本書,引起一波關注,再後來便有大陸的出版商聯系我。
盡管我至今仍然不知道做推薦的那個人是誰,不過據易純所說,她曾經與他有過一面之緣,只是我不認得他,生活中也很社恐,所以一直沒能見到他。
在這裡,我依然向他表達我的感謝和敬意,如果不是他,這本書可能僅停留在少數人的記憶裡。
易純這個人,有種清醒的單純。
我覺得愛情並非感情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本書裡我用很多筆墨描寫她與母親的關系,在寫書過程中難免主觀,諸君選擇是否繼續閱讀,如果産生不適感,可以及時退出。
書裡的人名是化名,地名也進行了模糊處理,但易純的故事是真的,她在這個世界上確有其人。
感謝為這本書提供幫助的所有人,原諒我不善言辭,謹以此書,獻給世界上所有的母親。”
我讀完序言後,又翻到書本的最後一頁,沒有後序,但我仍覺得這個故事仍有後續。
我是那種追不到結尾誓不罷休的人,沒有結尾的故事就像是爛尾的電視劇。
比如我很關心的問題,易純離開廣州以後去了哪裡?後來有沒有跟於小魚和蔣域重逢?王麗華現在是否還在北方小鎮?
我想要得到一個答案,好讓對這個故事念念不忘的自己安心,不然我會産生一種be的感覺。
只是作者沒有放出社交賬號,早些年連載這個故事的博主早已注銷賬號。
我在搜尋引擎上輸入作者的名字,首頁跳出來的是她新書發布會,但她沒有出席。
於是我把目光投向了作者在序言提到的推薦人,如果我能找到那個人的社交帳號,沒準能知道他與易純的關系,得知易純的近況。
隔壁位置的小女孩兒送我一顆軟糖,我剝開以後,青提的味道彌漫在車廂裡。
咬著那口青提糖果,我感覺自己也被清涼的氣息淹沒掉。
這可能是某種特殊的緣分。
我默默祝願,希望早日找到這個故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