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瑆便笑,連忙告饒,“哥哥別惱了,弟弟知錯了——八哥聽仔細嘍,那位姑娘啊在宮裡的名兒,統一在指進永壽宮的時候兒,叫令額娘給改啦。“
“她啊,本是內務府下漢姓人,本家兒姓王,小名兒‘玉英’;我聽瑞娘娘說過,便憑著她這名兒啊,就是跟永壽宮有緣的,故此就挑了進來。”
“玉英?”永璇不由得微微一呆,“雲容皓白,破曉玉英紛似織……”他已忍不住吟誦起蘇東坡之詞。
永璇雖腿腳不好,深居簡出,卻也因此而造就了他的詩、書、畫之才,他詩做得好,字寫得好,還畫得一手好山水。在眾皇子之中,頗有一副“名士”的風采去。這一聽玉英的名兒,頓覺那人兒更如玉之精魄,人便是痴了。
“原本這樣好的名兒,緣何又被改了?是誰改的?”他有些急,一把扯住弟弟的衣袖。
永瑆連忙道,“哥哥知道瑞娘娘在宮裡的名兒是‘玉蕤’,若瑞娘娘位下的使女也叫‘玉’什麼的,那倒像是跟瑞娘娘一個輩分去了,這便亂了尊卑。”
“況且永壽宮裡也曾有與此相似的名兒,如‘玉螢’姑姑啊,這便冷不丁一聽,都能聽混了。故此啊,令額娘便做主,將瑞娘娘位下的使女,統一給改了名兒去,用了似玉而非玉的‘翠’字為名。”
“改成‘翠’什麼了?”永璇都等不及永瑆解釋完,這便緊著催問。
永瑆輕嘆一聲,便也笑了,“改成了——翠鬟。八哥,這個改過的名兒,你可喜歡?”
永璇心念跟著一轉,那目光便更是痴了,“翠鬟?——‘含羞整翠鬟,得意頻相顧。雁柱十三絃,一一春鶯語。’十一弟你瞧,歐陽修的詞,豈不真真兒地如同在寫她一般?真好,我喜歡極了。”
七月二十六,婉兮已是到了正式報遇喜的月份,從這一日起,宮殿監遇喜處開始為婉兮臨盆而預備各項,“天地一家春”也正式上了守月姥姥和守月大夫,便連奶口嬤嬤和媽媽裡等婦差,也都挑選好了。
婉兮自此便更是閉門謝客,什麼都不管了。
婉兮母親楊氏再度入宮陪伴,母女相依偎著,自是最舒心的時光。
因懷著孩子的緣故,婉兮略微有些掉頭發,她便有些擔心。這樣的心裡話,也唯有與娘親訴說。
這日婉兮與母親一起坐在南窗邊的炕上,婉兮撒嬌地躺在母親腿上,由母親給小心地梳理著頭發。婉兮噘嘴道,“額娘……都說女人的身子啊,都是以‘七’來計算的。女兒眼看著就要到三十五歲了,這便開始掉頭發……那是不是說女兒該老啦?”
楊氏一笑,忍不住抬手輕輕拍了婉兮一記,“在額娘面前兒說你自個兒老了,哈?”
婉兮便忙笑,翻身抱住母親,“額娘才不老。額娘啊,就跟女兒當年進宮的時候兒,還是一個樣兒。”
楊氏便也含笑哼了一聲兒,“倒也有理。因為你進宮那會子啊,額娘已經老了,臉上已經出過了皺紋,兩鬢間也見了白發了。女人啊一旦開始老了之後,你反倒不用怕老了。”
婉兮便是嫣然一笑,“也是。就像皇上,今年都是五十歲的人了,可是女兒卻時常都忘了他的年歲去。年歲是年歲,人是人,有時候兒啊還當真是兩回事兒。”
說說笑笑著,楊氏也不由得抬眸望望這“天地一家春”的後殿,不由得嘆口氣,“說起來,為娘是怎麼都不敢想,你這個孩兒竟然是將要在這‘天地一家春’的正殿裡出世啊!”
園子與宮裡相對應,這“天地一家春”的正殿,便相當於宮裡的坤寧宮去了,按說婉兮便是貴妃,也不應該住在這兒的,更何況是可以在這兒誕下自己的孩兒去。
婉兮便也點頭,用指頭尖兒緩緩繞著自己的頭發梢兒,“……娘說的是。”
皇上對這個孩子的心意,包括對小鹿兒的心意,婉兮為免父母二老擔心,這便從未曾明言過,這便也只順著母親來說罷了。
楊氏不由得小心看著婉兮,“皇後主子她……沒因此而為難你吧?”
玉蕤走進來,親自給楊氏奉茶,聽見了楊氏的問,便笑,“福晉放心就是。這會子啊皇後主子每日裡忙著五次陪和貴人禮拜還忙不過來呢,便是想為難咱們,她也騰不出手兒來了!”
楊氏也是忍不住納悶兒,“這宗事兒我都是想不明白了。堂堂正宮皇後要陪著宮裡的貴人一起跪拜……這當真是從未有過的事兒。更奇的是,這竟然是皇太後老主子的懿旨……”
婉兮輕輕一笑,握住母親的手,“那便自然是和貴人得寵的緣故唄~”
楊氏還是嘆了口氣,“回部剛平,和貴人得寵自是應該的。我啊只是納悶兒皇太後她老人家。按說皇太後是最在乎後宮家世出身的,在她老人家心裡,出身滿蒙世家的格格們才最尊貴才是。”
“和貴人呢,雖然是和卓家的女兒,可也終究不是滿蒙世家的格格。皇太後便是按著今年的年頭,對和貴人有所禮遇是應當的;可是卻要委屈皇後主子來陪著和貴人一起禮拜,這便有些說不過去呢。”
楊氏望著女兒,“……回部不是已經平了麼,又何至於如此呢?”
婉兮輕輕垂眸,淡淡笑了笑,“額娘心善,便以為這回部已然平定,再無波瀾了。實則回部雖平,平的也只是大小和卓兄弟兩個。而朝廷要徹底解決回部之事,便需要在回疆各城派駐朝廷官員,打破從前回疆各城只以伯克家族世襲的格局才行。”
“只是朝廷這樣一來,勢必動了回疆諸多貴族的利益去。便不是和卓家族再鬧,也總有當地的大伯克家族們不滿朝廷,故此回疆那邊並未完全穩定,直到此時,還是不是傳出些動靜來。”
“不滿朝廷的那些伯克家族,不放過任何機會,在當地百姓之間製造謊言,挑動百姓對朝廷的不滿。”
楊氏也驚住,“還有這樣的事?”
婉兮點頭,“七月十六那天,三阿哥永璋薨逝,皇上都沒去親自奠酒,就是因為回疆又傳來動靜。因皇上愛玉,天下皆知;而和闐又産這世上最著名之美玉,故此葉爾羌伯克等採玉呈獻,揀選送京。”
“採玉艱辛,當地百姓要在山下、河灘風餐露宿多日,方可能有所收獲;可是若無收獲,當地伯克便要施刑。其實此事並非皇上下旨進貢,只是當地伯克自行進獻,卻反倒因此叫當地百姓誤以為朝廷需索,這便激起民變來。”
“皇上為此下旨,‘朕命大臣等駐劄回城,原以鎮撫新n疆。綏徠初附。至揀選玉石,何關緊要?!……不可傳知回眾令其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