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料這種生意雖然火了,但是豆腐店也被帶火了,有時候有那些個來過桃鎮的客人還會特意到豆腐店買點豆製品或到河邊貨棧吃一碗豆花。
席掌櫃笑眯眯地說:“可惜我這裡全是男子,不然也出幾個小娘子穿了你那裡的衣裳走一走,怕是比小二們招來的客人還要多。”
氣得劉清清到後廚找面吃不理他了。
福滿和金二他們卻不取笑劉清清,只待她進來就問她還會做些什麼吃食,大家一起說說笑笑弄些吃的也很開心。
只不過這一次祁三郎進的衣料有些多,桃鎮這裡賣完了還餘下不少,本來想著來年開春再賣也行,卻想起何三娘來,給她去了信問她要不要衣料。
人家回信卻是很快地,不但要,還要很多,南邊的那些個小娘子看著溫婉可人買起東西來那是一點都不手軟的。
人算不如天算,自家正好有一條貨船要去南邊,離何三娘在的地方有些遠,不過這點子小事她一定會克服的。下午,所有的貨就上了船。
這時已是深秋,南邊那裡應該還暖一些。
前世這個時候應該吃餃子了吧。
買了一塊五花肉再拿上幾塊衣料回家,娘和嬸子她們還沒做秋天的衣裳呢。
本來是挺好的一件事,就怕壞人跟著參乎,一向眼尖的韓氏在陶氏那裡見了新衣料,左問右問也沒問出來這衣料是哪裡來的,她就認定是劉清清給三嬸送的。
憑什麼陶氏是小嬸子就有新衣料,她這個做大伯孃的卻什麼都沒撈著。
生氣!
可回家做飯這種事是耽誤不得的,回家她就跟劉正說:“小小年紀心眼卻是這麼多,偏跟陶氏走得近,給了陶氏卻不知道家裡還有大人麼?”
劉正太知道她什麼意思了,可這些年老二一家躲他們像躲賊似的,他也知道人家不想跟他們走太近。
“你還差她那一身衣料了?”其實他們真差,在鄉下只有地裡有收入,想多賺一些錢鈔只得家裡再做一些手工,比如繡個帕子、編個筐什麼的。
要說劉正也不是一個懶漢,這些年那些個小工他也做了不少,只是他家裡有一個病秧子,藥錢花進去不少,所以手裡並沒有多少錢。
原來老二在這裡住時,他手裡的錢全交給了娘,王婆女是肯給大孫子花錢的,所以劉大郎也能吃小灶和好藥,現在麼,也沒差,但感覺就是不一樣了。
哪不一樣呢?
或許是二弟一家不在自己眼皮底下不知道他手裡到底有多少錢了吧。
韓氏大聲跟劉正說衣料的事就想著讓王婆子聽見,院子這樣小,只要不是特意小聲說話她哪能聽不到。
只是王婆長了心眼,她決定明天去三兒媳那裡去看看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