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真相大白

“如若你所說屬實,那你確實是犯了通敵以及殘害同僚的大錯。你沒有什麼要辯解的嗎?”傅花醉出於嚴謹,還是問道。

“沒了。哦,還有。幫我聯絡漠北部落的是前朝蜀王、而後的金城郡公蕭恪。你們一定要小心此人,蕭恪寄居在褚牧帳下,為拓跋政經營財富,出謀劃策,儼然有一統漠北之志,這次敗了,他一定會逃去漠北以避口風。”崔神秀算了算時間,“來不及了,只怕他們現在已經跑了。蕭恪手下,有江陵叛變後的馮氏餘孽以及前朝姻親故舊,還有一個,是陸相侄女陸氏,亦即蕭恪結發妻,不過他們夫婦向來離心。阿琉音,也是蕭恪的細作,只可惜她變了心,沒有讓蕭訒死在戰場上,看來之後蕭錯肯定會找阿琉音算賬。”

“你知道這麼多?”傅花醉驚訝異常,“看來你和蕭恪交涉很久了。”

“不,沒多久。蕭恪從不做虧本買賣,我晉升很快,這才引起他的注意,很多事也是我跟他相處慢慢摸索出來的。總之,我能告訴你的就這麼多,剩下的你也記不住,只能一點一點查,反正蕭恪就在那兒……你得跑一趟漠北龍庭了。”言罷,崔神秀閉上雙目,似是準備好了對方取了自己的性命。“蕭恪和漠北幾位狼主關系都很好,他們心照不宣,從不對外公開蕭恪的身份,瓜州旁射中柳大的箭,應該是漠北人幹的,個中事宜……那日雪很大,我並沒太注意。”

傅花醉拔劍出鞘,刀鍔橫在崔神秀脖子前,眼見崔神秀一顫,他又逼近了半寸,“刀抵在脖子上的感覺不好受吧?戰野軍如俎上之魚被你宰割,他們何曾好受?崔神秀,你也來嘗嘗,被人威脅是什麼滋味!”

言畢,手起刀落,鮮血塗牆,崔神秀的頭顱和身子分開,自腔中噴湧而出的血,甚至澆透了房頂,旁逸而出的血痕令傅花醉那件紅衣更加殷紅。

……

聽傅花醉講罷,正一手扶額的李弘澤內心無比複雜,明明在崔神秀身上,可挖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蕭恪熟悉的人都有誰,蕭恪手下具體是什麼人,在長安活動主要是和誰聯絡……線索就這麼斷了。“傅帥,你……你一定要在我見到崔神秀之前殺了他麼?”

這句話質問多過無奈,傅花醉也明白,“非是如此。我明白,若是一切照著章程來,大理寺定讞,秋後處斬,我等不了,也不想把報仇的刀假手於人。崔神秀的過錯,殺之百次也不能平,我殺他,為了戰野軍弟兄,也為了柳大。換言之,我是最有資格執刀的人。”

“好吧。”李弘澤不想再追究,轉向侯方略,“你叫什麼來著?”

“臣侯方略。不過,臣知道的,傅帥都已經說了,所以我便沒什麼好說的。”侯方略汗水浸濕了衣裳,面對太子極其緊張。李弘澤並未太失望,而是繼續問,“你說,聽到崔神秀和漠北人暗通款曲,那他們具體聊了什麼東西?你還記得嗎?”

“記得一些……只知道,那個人是一個很有錢的漠北人,他們討論的,主要就是經營買賣和……和十八部一統,南下攻中原。這太過荒謬了!自古以來,就沒見過漠北那麼大一塊地方能一統的。所以我聽了,也沒當回事,大周立國才幾年啊,我阿爺那時候,蝗災四起,到處都是人吃人,城外小山堆滿了屍體,一過去就是屍臭,我出生才好了些,怎麼可能會再次天下大亂嘛。”

李弘澤聽了,沉默不言,心卻急如焚。他明白,這江山從未有一刻是安穩的,作為下一任皇帝,要早做打算才行。亂藏於靜,昔日三國歸晉,太康盛世,誰也不知道會有五胡亂華那一日;前秦一統,淝水幹戈,誰也沒想到北府兵會續晉祚,雄主苻堅身死,神州再度陸沉——太平日子,從來難得,千裡之堤,毀於蟻xue。

“當年率先稱帝的胡人,正是匈奴人劉元海。劉元海統一五部匈奴,距離魏武帝分化匈奴,不過百年。”李弘澤眉頭緊皺,心口又是一疼,想著若是魏庭燎還在,會怎麼對付這漠北呢?“分分合合,本就難以預料,咱們也只能繕甲修兵,提前做好準備。”

侯方略沒怎麼聽懂,瞪眼看著同樣深思熟慮的傅花醉。趁著眾人沉默,破口而出:“不知道殿下會不會留臣一命……”侯方略不知道那些丹青史冊,也不明白這些人鬥來鬥去有個什麼意思,唯一明白的也只有自己這條賤命不足掛齒,希望太子大人有大量饒一命,就當是積點善德。這對太子不重要,但對他——很重要。

“啊……你們不明不白就跟著人造反,孤怎麼可能不分青紅皂白就隨意殺人,那樣說起來跟暴君無異了。”李弘澤笑著緩解對方的尷尬和緊迫,或許是這身衣服和這個地方,總是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可怖的獨裁者,“對了,你的名字是誰起的?方略,是個好名字。”

“是桓孝暉桓判官!”侯方略似是抓到了救命稻草,就當是在太子面前提一嘴,幫桓孝暉落個眼熟好了,“我們都叫他桓秀才。他在將軍府兢兢業業多年,從未有過不盡責的時候,我家娘兒倆無依無靠,他還教我兒子讀書,說我兒子好好讀,以後也能當個秀才!”侯方略生怕自己話說得太多,太子感到厭煩,故戛然而止。

“哦,竟是如此。那他當年求學於誰啊?一個寒門子弟,能從進士貢舉中拔得頭籌,想必很有才華,孤很好奇,這樣一個人,是誰教出來的。”

侯方略答不上來,因為不擅長記文人的人名。傅花醉卻記得,“是相州大儒,郭希善。郭翁收學生不看門第,只要交了束脩,勤學苦練,一概收為門生。秀才當初誠心學習,打動了郭翁,不然單憑宗族裡的救濟,根本不可能讀那麼多書,從而貢舉入仕。”

這名字也很熟悉,“郭希善……孤見過此人,當年在相州,為了拜入郭公門下,苦學書道和詩文,就為了能早早開蒙,和比自己大的孩子一起讀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