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9章 現代新聞的雛形

當然,需要說明一下,如果非要刨根究底的話,其實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報紙雛形應該是出現在唐朝。

因為唐朝有一種叫做“開元雜報”的東西,十分類似報紙。

如晚唐孫樵《經緯集》裡的“讀開元雜報”條就寫得十分明白。

“樵曩於襄漢間,得數十幅書,系日條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安北奏諸蕃君長請扈從封禪。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一刻罷。如此凡數十條。樵當時未知何等書,徒以為朝廷近所行事。”

由此可見,《開元雜報》是記載開元年間唐玄宗日常雜事報告的書籍,比較類似現代報紙,故名“開元雜報”。

同時唐朝還有一種叫做邸報的公函,不過因其屬於官文書,不是公開發行,而且帶有相當程度的機密性,受眾面比較小,只有各個藩鎮的頭頭作為少量讀者。

當然,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其不是印刷品,因為由於唐代印刷技術極其落後,所以唐人始終沒有把印刷技術用於傳播文化知識,而只是用於印製佛經。

所以唐代二百年來的書籍大部分都是手抄的,而且是卷軸的,像畫一樣,根本就沒有像宋代那樣的摺疊書,所以唐人稱書一般都稱為一幅書而不是一本書。

到了宋代,這一情況才明顯改觀了許多,因為宋朝經濟發達,文化先進,而且有了更加高明的印刷術,所以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新聞名詞,如邸報、朝報、小報、新聞等。

其中邸報、朝報一般都是指由官方發行天下的報紙,小報、新聞則是指民間發行的報紙。

但民間私自發行的報紙最初因為是新鮮事物,所以開始一直沒有新的稱謂,還是被稱之為邸報、朝報,直到後來過了很長時間才出現小報、新聞等嶄新獨立的名詞。

而且宋代的邸報是不同於唐代的邸報的,宋代邸報內容豐富,涵蓋很廣,讀閱人群面也更為廣泛,如戴復古詩曰:“時於邸報上,屢見得祠官。”

還有《宋史,李師中傳》記載:“師中始仕州縣,邸狀報包拯參知政事。”

包括蘇軾《與工兀直書》曰:“黃州真在井底,杳不聞鄉國資訊。每見一邸報,須數人卜獄得罪。”

以及蘇軾有詩曰:“坐觀邸報談迂叟,閒說滁山憶醉翁。”其自注道:“是日坐中觀邸報,雲迂叟已押入門下省。”

迂叟即司馬光,說的是蘇軾在黃州至汝州的途中從邸報上就得知了司馬光成為宰相的訊息。

還有宋伯仁《看邸報》詩曰:“朝家日日有遷除,休說人才愧國初。”

洪諮夔詩曰:“昨朝忽見邸狀報,詔答丞相辭公師。”

可見宋代的報紙就已經開始刊登及各地官員升遷、得罪、免職的訊息了,並不是什麼不能對外說的秘密。

還包括姜特立《邸報京丞相薨背》詩曰:“丞相今朝薨相位,衣冠贈典一番新。作場好夢歸鄉去,仰羨無非夢裡人。”

王十朋《哭陳阜卿》詩曰:“邸報知兇訃,傷心不忍言。圖猶對徐孺,人已喪陳蕃。”

可見宋代報紙還刊登名人去世的訊息。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宋代官辦報紙的“編輯部”在皇宮內,“編輯”在那時叫做進奏官,負責向地方各州通報朝廷的各種動態。

早在宋代初年,進奏官是由各州派駐京城的,各自有獨立的辦公地點,進奏官負責向皇帝進呈地方大員的奏章,又把皇帝的批覆以及朝廷的各種動態定時編寫成文,透過驛站送回地方,按官員級別發行傳閱。

這種檔案被稱作“進奏院朝報”,也稱為“朝報”或“邸報”,這種報紙被一些新聞史學家稱為現代報紙的古代祖先,而不承認唐朝那種不公開發行,不是印刷品的報紙。

一直到後來,宋太宗覺得一百多個進奏官,分散在京城各處,實在不好管理,就把他們集中起來,在皇宮大內一側為他們提供辦公地點,稱為“都進奏院”。

進奏官們在皇宮內辛勤辦公,定期編輯“朝報”,透過驛站郵寄發行。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