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李元昊之所以敢如此膽大包天的稱帝造反,攻擊宋朝,除了他本身的野心膨脹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漢奸的攛掇。
你沒看錯,正是漢奸,宋朝的漢奸,所以我們才經常說,有時漢奸比侵略者本身還要可恨。
那麼這促成李元昊造反稱帝,攻擊宋朝的漢奸到底是誰呢?
答案就是張元和吳昊。
據《宋史.夏國傳》記載,“華陰人張元走夏州,為元昊謀臣。”
在當漢奸期間,可以說這兩人為李元昊推行的重大政策與措施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影響,直接促進了他的謀反稱帝。
史稱:“華州有張、吳者,俱困場屋,薄遊不得志,聞元昊有意窺中國,遂叛往,以策幹之,元昊大悅,日尊寵用事,凡夏國立國規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西夏文綴》
若論大夏建國規模多出於二人之手筆,貌似無史籍記載可查。
但是西夏入寇謀略卻是出自於張元二人之謀,卻是千真萬確。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這段史籍記載瞭解到。
“賈季在狄,晉六卿以為難日至;桓溫不能留王猛,使為苻堅用;唐莊宗不能知韓延徽,使為阿保機用;皆是也。西夏曩霄之叛,其謀皆出於華州士人張元與吳昊,而其事本末,國史不書。“《容齋三筆.記張元事》
由此可以看到張元二人不但煽惑李元昊脫離北宋政權的統治而立國稱帝,並且不斷慫恿李元昊動用武力來掠奪趙宋王朝的疆土,同時為李元昊籌劃了入寇宋朝的立國方針。
史載:“國有徵伐,輒參機密。常勸元昊掠取宋陝版圖,據關輔形勝,東向而爭,更結契丹兵,時窺河北,使中國(宋朝)一身二疾,勢難支矣。“《西夏書事》
兩人的謀劃就是,讓李元昊聯合契丹,也就是遼國,一起圍攻北宋,預先掠取趙宋關中要地,繼而揮軍入中原直取北宋京都。
所以,提到李元昊,就不得不提到這兩人一筆,因為沒有這兩人李元昊或許壓根就不會造反,更不會稱帝建國,自然也就沒有宋夏之爭了。
那麼有人會問,這兩人好端端的,為什麼會跑到西夏去當漢奸呢?其實歸根到底,無外乎名利二字。
首先說這張元,原本是北宋永興軍路華州華陰縣人今陝西華陰人),本姓張,名不詳,年輕時“以俠自任”、“負氣倜儻、有縱橫才”,才華出眾,可以說是個是個地地道道的漢人。
於是才華出眾的張元也自信滿滿的參加了朝廷的科舉考試,並且一路過關斬將、層層選拔後,最後入選到參加殿試的考生隊伍中。
離理想就差最後一步了!努力,歐耶!
對自己的才學非常自負的張元,信心滿滿的覺得自己肯定要拔得頭籌,但誰知天意弄人,最後一下崴了腳,在殿試過程中被黜落,這個意外的打擊自然讓他悲憤萬丈,覺得天都塌了,這下可怎麼辦啊。
畢竟半生心血一朝落空,這個打擊可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
可能有朋友會覺得奇怪,都參加殿試了,沒考中狀元就沒考中吧,至少也是同進士出生啊,只要好好努力一番,還是很有機會當官,為國效力的啊。
其實不然,大家會這樣想,主要是沒了解過當時宋朝的科舉政策,要知道,在此之前,北宋的科舉政策是實行的末尾淘汰錄取制度。
也就是說,只有你考試成績好,排名靠前,才算進士,也才有資格做官,考的不好,排在末尾的,就直接淘汰了,壓根就沒你什麼事了。
而很不幸,這位張元老兄,就考得不好,吊車尾被淘汰了。
也是因為張元叛宋這件事之後,北宋朝廷才被迫改革了當時這一末尾淘汰的錄取制度,對凡是中了進士之後的人一律授以進士出身!
即使那些殿試成績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進士出身”,就是儘量防止再出現文人叛逃為敵所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