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干人。
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唐朝大才子唐寅鄉試第一,所以被稱為唐解元。
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
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
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
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
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
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
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階的官員擔任。
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
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
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
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
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
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
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
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
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