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年間,宋徽宗也常來畫院親自指導,有一次讓畫家畫孔雀開屏,看了很多幅都不滿意。
問他為什麼,他說孔雀開屏一定先舉左腳,而畫家都畫成了右腳,可見宋徽宗還是很有生活常識的。
所以許多人說,宋畫、古希臘文明、歐洲文藝復興是人類歷史上極其輝煌的三件大事,也的確,宋畫的偉大成就,其主要貢獻就是來自於院體制之內的畫家,當然也包括院體制之外的那些偉大畫家,像董源、范寬等等。
宋代畫院的畫風主要是青綠巧整和水墨蒼勁兩派,這兩種風格一直延續到今天。
從宋太祖到宋代倒數第二個皇帝宋度宗,宋代的大畫家一直源源不斷,僅待詔一級的畫家就有180人之多,像張擇端、李唐、蘇漢臣、劉松年、李嵩、馬遠、夏圭、梁楷等等,幾乎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畫院工作,並留下了極其燦爛輝煌的不朽之作。
從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宋朝其實挺開明的,科舉制度方面,也的確最為完善,可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人才。
當然,可能也有許多朋友不服,說什麼明朝才是,其實不然,只能說明朝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鼎盛的時期,並不是最完善的時期。
因為元朝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就進入衰落時期,變成了只以四書試士,也就是路越走越窄了。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才重新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但已經不完善了。
雖然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但還是沒有宋朝完善。
這裡可以給大家簡略的說明一下明代的科舉,要知道在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
注意,只是之一,不是唯一,也就是說,即便你不去學校,在家自學成才,也是可以去參加科舉的,這算是很開明瞭吧。
可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是算是參加科舉的唯一途徑。
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
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廕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
而監生是可以直接做官的,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
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透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
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
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
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
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
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
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
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
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
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
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
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
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
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
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
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
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