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2章 有趣的做官制度

以上就是古代科舉中的文舉和武舉了,算是古代做官的主要途徑,也是正途,但並不是唯一。

因為除此之外,古代還有其他做官的途徑,比如你要是有錢的話,還可以花錢買官。

不錯,就是花錢買官,不過可能花錢買官不太好聽,所以就叫“捐納”。

但其本質就是買官賣官,

捐納,又叫貲選、開納,有時也稱捐輸、捐例,即人們所說的賣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條訂事例,定出價格,公開出售,併成為制度,這就是捐納制度。

可以說捐納的開辦由來已久,早在秦漢時就已出現。

據史書記載,秦漢兩代,每逢軍興、河工或災荒,統治者每多舉賣官爵,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公元前243年,因蝗災,秦始皇嬴政下令“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注:《史記·秦始皇本紀》)。

西漢文帝從晁錯之言,令民納粟邊陲,可得上造、五大夫等爵位。漢武帝時,令“吏得入谷補官”,“令民得入粟補吏。”注:《漢書·食貨志》。)

東漢末年,漢靈帝為了積財,“聚為私錢”,大舉賣官,上自三公,下至羽林郎,均可以錢購買,公、卿、吏各有定例。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干戈,軍餉奇絀,各朝無不“鬻官為市”;待天下甫定,新朝甫立,又因倉廩虛罄,率行開捐。

以後的歷代封建政權也無不開辦捐例。

這其中自然包括清朝,而且是大行其道,娟官的人多不勝數,這也是造成清朝積弊而亡的原因,之一。

因為之前說了,在清朝你想要做官,主要就有兩條途徑,一條是正途,就正常正當的途徑,是科舉考試。

那就是努力讀書,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先考秀才,完了再考舉人,舉人完了再參加會試,取得貢士的資格。

完了再參加殿試,取得進士的資格,進士以後就可以分派官職,派到縣裡面就可以做七品知縣,考中進士,在清朝前期基本上都可以有一個官做,這是正途。

不過大家都知道,這個正途是很難的,道光之後中國已經有四萬萬人了,也就是四億人,每三年才考一次,一次就取三百來人,平均一年取一百人,清朝268年總共就取了個人,平均一年101個人都不到,堪稱那個時候的創造101,就可想而知競爭有多激烈。

於是大部分人想要做官,或者經過努力沒考取,或者努力了,也沒考取,怎麼辦呢?就只能另想它法了

於是百姓們有需要,朝廷也有缺錢花,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另一條途徑。

這就是捐納,也就是花錢買官,不過屬於異途,有許多限制。

可即便如此,捐納制度在清朝依舊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

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透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透過捐納制度做官,當然還有其他途徑,不過因為時間篇幅關係就不在這一一說明了。

大家只需要知道,捐納做官,官員的比例在清朝是很大的,多的時候到百分之六十,也就是百分之六十的官是捐納買來的,剩餘百分之四十的官才是科舉考試的,但是這主要是中下級官員,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清朝捐納制度也說一說。

前面就已經說過了,我們中國出現捐納制度早在秦朝就有了。

史書記載,“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

秦朝統一了天下,開始讓百姓納糧食、賜以爵,就是用糧食來買官爵。

到了漢朝,也還有捐納,漢武帝曾經下令,可以賣武功爵,史書記載八個字叫做“鹽鐵富賈,相率而至”,就是史書記載,漢朝的賣官,西漢的捐納,鹽鐵富賈,相率而至。

當時的鹽、鐵是專營的,有錢的人相率,紛紛來買官爵。

大家都知道很有名一個文人叫司馬相如,史書記載說四個字,說司馬相如“以貲為郎”,也就是花了錢買了郎。

漢朝以下唐、宋、元、明都有捐納,到清朝捐納成為制度。

那麼為什麼要捐納呢,是因為清朝的錢,收支是有定數的,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是固定的。

因為地,它是固定的,不會一塊地長成兩塊地,人丁的話,康熙五十年以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雍正又“攤丁入地”,丁後來就不拿丁銀了,所以收入它是個定數。

每年正常的支出也是個定數,但局勢不是定數啊,說變就變,碰到特殊情況打仗,或是黃河決口,或是大的災荒,那沒錢怎麼來呀,就只能想別的辦法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捐納。

關於清朝的捐納,可以在這給大家簡單是講幾個問題

第一,清朝捐納制度的特點,

作者菌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統一管理,數了一下,大概有五個統一。

第一、統一捐項,哪些可以開捐,哪些不可以開捐,它是有規定的,五項可以開捐,軍需,打仗需要;河工,河決口了,治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