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也正是因為當官太好了,有權有勢有地位,可以說應有盡有,所以無數多人削尖了腦袋,想盡一切辦法都想當官。
而且當官也容易,像是晚清著名大臣李鴻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這人連官都不會做,那就太不中用了。”
當然,這麼說雖然有些誇大其詞的成分,但也相去不多,因為做官其實也是有做官的訣竅的,也需要“修煉”。
而你只要掌握了這其中的官訣,就能仕途暢達,官運亨通。
否則不但不能升官,反而可能丟官、掉腦袋。
拋去其他朝代太早了不說,咱們單說說清朝,清代的官吏們可以說是“修煉”出了不少官訣啊,這些官訣對於清代的吏治官風起過非常惡劣的腐蝕作用。
例如林同濟《文化形態史觀》曾舉出不少官訣(林氏稱之為“宦術”,並認為“宦術的真髓就在‘手腕’兩個字”),這些官訣在清代官場上是一應俱全的。
其文雲“投桃、報李、拍馬、捧場,此手腕也。
標榜、拉攏、結拜、聯襟,亦手腕也。排擠、造謠、掠功、嫁禍,又手腕也。
如何模稜,如何對付,如何吹牛,如何裝病,形形色色,無往而非手腕也。
一切皆手腕,也就是一切皆作態,一切皆做假。
一切皆做假,便做官矣~打官話,說假也。
做官樣文章,寫假也。官場的道德,假道德也。
官場的事務,假公濟私的勾當也。”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下面作者菌可以給大家著重談談幾種清代官場上頗為流行的官訣。
一、多磕頭,少說話。
身歷乾嘉道三朝的顯宦曹振鏞是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官訣的典型。
曹歷任三朝大學士,備受皇帝恩寵,死後還獲得“文正”的諡號(文正是對有功尤其是品節端方的官吏的極高讚譽,據說清朝只有八人得此殊榮),併入了賢良祠,真可謂官運亨通,載譽後世。
但他獲得這樣的高位和殊榮,並非因為他幹過什麼值得稱道的政績,而是因為他精通“多磕頭,少說話”的官訣。
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識》披露其自白雲“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
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這便是曹振鏞自己概括的“身名俱泰”的秘訣了。
《清史稿~曹振鏞傳》還誇他“實心任事,外貌訥然”,“小心謹慎,一守文法”。
實即說他任皇帝驅使,唯唯諾諾,恭順過人。
但就是靠這,他成了三朝元老,跟著哪個主子都吃香。
曹振鏞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多磕頭,少說話”的官訣,還向門生後輩加以提倡,甚至告誡那些專負糾彈之責,本應“多說話,不磕頭”的御史也行此官訣。
《暝庵雜識》記雲“道光初,曹太傅振鏞當國,頗厭後生躁妄。門生後輩有入御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興~’”
這些御史聽了曹振鏞的話,都“循默守位”,能不說就不說,得過且過了。
包括《官場現形記》有一段華中堂向門生賈大少爺傳授“多磕頭,少說話”官訣的描寫,華中堂極像曹振鏞(據有人考,華中堂寫的是榮祿,但此處關於官訣的描寫,與曹振鏞毫無二致)。
書中寫到賈大少爺向華中堂請教關於磕頭的問題,華中堂說“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
“應該碰頭的地方萬萬不要忘記不碰就是不該碰,你多磕頭總沒有處分的。”
書中又寫到黃大軍機向賈大少爺稱讚華中堂的秘訣“華中堂,閱歷深,他叫你多磕頭,少說話,老成人之見,這是一點兒不錯的。”
曹振鏞一方面向門生後輩傳授磕頭秘訣,一方面又向皇帝獻箝制大臣之策,使大臣們不得不“多磕頭,少說話”。
他曾向昏庸的道光皇帝獻策說,對臣子們“指陳闕失”的奏章,可“擇其最小節目之錯誤者譴責之”,使臣子們感到天子能“察及秋毫”,便更加恭順聽話了。
於是道光帝吹毛求疵,閉塞言路,“奏章中有極小錯誤,必嚴斥罰俸降革”。
結果,“中外(朝野)震驚,皆矜矜小節,無敢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