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1章 例項

在這裡,還可以給大家舉一個更加具體的例子,就是夜郎的改土歸流。

夜郎的話,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因為夜郎自大這個詞大家一定不陌生。

夜郎是哪呢,其實是貴州,因為在《史記》、《漢書》中稱的“南夷”中的夜郎就是古代貴州的代名詞。

書中記載夜郎是17個方國聯盟擁戴的中心。

它們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發展,與今日世居的17個少數民族群體有內在聯絡。

怎麼說呢,可以說從貴州有文字記載的2560年曆史中,這裡由於社會結構的封閉性,崇山阻隔入主流社會後,中央王朝對這裡的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統治管理,政權建設,所以始終圍繞了這個故事的主題,也就是“改土歸流”這個焦點,演繹了血與火的歷史。

在祖國的大西南,四川盆地與廣西丘陵地帶之間,以橫亙的苗嶺山脈為分水嶺,北有烏江流域流入長江,南有南、北生盤江流域流向珠江,江河溝壑縱橫密佈,群峰連綿不斷的高原山地。

它低緯度、高海拔,近江、近海、近邊,是大西南的咽喉地帶。

的確,這裡氣候和土壤多樣,雨水豐沛,物產豐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相對穩定。

這裡就是今日貴州的主體區域,世居著17個少數民族的特殊群體;這裡也是古貴州的主體。

因此,《史記》、《漢書》中稱的“南夷”,其中夜郎很久以來就一直是古貴州的代名詞。

“夜郎自大”這家喻戶曉的成語把貴州與夜郎緊密連在一起,至今依然流傳全國。

這一典故雖然講秦漢時夜郎人被大山封閉,交通不便,資訊閉塞,不知外部世界有多大,但它從另一側面說明夜郎創造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它的影響經滄桑而長存。

例如史學家朱儁明在《夜郎史稿》是這樣解讀秦漢時期的夜郎“夜郎”二字其意是種田人。

它們結成的社會是耕作駱田(不懂中耕除草的田)為主的農業社會。

他們生存的地區是野獸出沒的林莽芒野,簡陋的生產工具,只能共同勞動,共同生活,依靠集體力量與大自然進行有效的鬥爭,財產公有制,有人口聚居的村落和城鎮雛形,故《史記》裡稱“邑聚而居,能耕田”。

按他們顯露“風俗”“五常之性”“民族成分”,在這地區秦設黔中郡,漢改為牂柯象徵祖先牡器加以崇拜的圖騰,反映了他們是父權奴隸制大家族社會,是封建領主制形成基礎的。

到元明清演變為大小土司,畫地為牢,自雄一隅,互不相屬的若干封建壁壘,割據分離局面使社會經濟長期停滯,發展緩慢。

夜郎在兩週時代產生若干小國並在相互間形成初步聯盟後,到西漢中期達到興盛階段,這群體方國發展到17個,漢王朝因其內部存在的聯盟聯絡,將他們所在區域設牂柯郡,這區域是烏江流域,南、北盤江流域中上游地區。

唐蒙上書漢武帝稱“竊聞夜郎精兵可得十餘萬。”

說明夜郎國具有相當雄厚的軍事實力而成為盟主。

《史記西南夷列傳》第一句是“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史記》、《漢書》中還記載,漢王朝詔封為王國者為夜郎,鉤町,進桑;確認且蘭,漏臥,同併為候國。

這三王,三候封號存在時間較長,有的竟延續了四個世紀。

世居貴州的17個少數民族群體雖“俗無文字,刻木為契”缺乏文獻述說源遠流長曆史,但世代口碑、傳說、風俗,反映了與17個方國繁衍發展有內在聯絡。

所謂改土歸流,狹義講是指形成於元,發展於明,結束於清的貴州土司制度管理,變為中央王朝派流官來管理;廣義講,貴州的眾多的少數民族群體一旦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管理,統治者採用族政策,雖各個時代儘管有差異,但都離不開派流官來管理,或者利用當地土官來管理。

中央王權如政權更迭不休,或鞏固困難,無力顧及,則土官會發展坐大,長期割據,影響中央王朝統一,必定對流官造成巨大威脅,爭鬥不可避免。

中央王朝戰略眼光一旦看到這裡重要政治和軍事戰略價值,必定對這地區加強開發,派軍隊鎮壓土官,加強流官管理,獲取戰略物資需求,或者借道去征服邊遠少數民族割據,自雄稱霸一方封建領主。

從有文字記載2560年貴州史中,我們領略了這個爭鬥焦點,也演繹了一部血與火的歷史。

在秦漢版圖中,中央王朝四周有四夷(夷是當時對當數民族的稱呼)匈奴,西羌、百濮、西南夷。

西南夷中的“南夷”有“耕田,有邑聚”的人口村落和城鎮的定居農耕社會。

百濮(東南沿海少數民族)是移稈的半農半牧經濟,匈奴、西羌是“隨畜遷徒“的半農半牧經濟,南夷定居農耕經濟穩定,也帶來人口穩定發展,是“四夷”中人口最多的,因而在政治上是顯赫的群體,在中央王朝眼光中是有地位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秦統一六國後,曾經把眼光略微看到古夜郎,這便是派常安頁修五尺道。

五尺道從今川南宜賓,入滇東北進黔西北,過赫章、威寧,復雲南曲靖,支線由漢陽縣通鄨縣到遵義貴陽一線,即今合江縣、赤水、習水到桐梓去遵義貴陽。

秦統一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古貴州設為黔中郡。以掌兵權的“尉”為一郡的最高長官,設郡臨耒“察事”,皆有縣令。

黔中郡各縣受制於握有重兵的最高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