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前文說了這麼多春秋時期的時期,起主要目的還是一個,那就是想要告訴大家,在這一時期,其實那時的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也就是許多學者所稱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的確,怎麼說呢,首先,大家要明白一點,那就是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崩潰和封建社會逐步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華夏大地經歷著劃時代的社會大變革,這次變革紛繁複雜,涉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因此,我們讀歷史的話需要注意這一點,要多角度的去把握。
這場變革,首先,它是經濟上變革,可以說經濟變革是這一次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
像是生產力的轉變,因為隨著鐵器和牛耕的推廣,私田增多,所以生產力大大增加。
而生產力發生了轉變,自然,會導致生產關係發生轉變。
所以春秋時期賦稅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轉化為私田,到戰國時期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耕作方式也由集體農耕轉變為個體小農經濟。
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由此建立。
還有經濟政策變革重農抑商政策開始推行。
其次它也是政治上的重大變革。
就像前文說的,在政治制度上,春秋時期,由於周王室日益衰微,透過分封制形成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
此後戰國時,這種局面進一步發展,由支配變成了兼併。
透過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以軍功製取代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世襲制,封建地主階級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建立起來。
還有國家的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順應了時代由分封走向統一。
以及民族關係上,透過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各民族逐步融合,為後來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包括它更是思想文化上的重大變革。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也就是百家爭鳴。
是當時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階級關係劇烈變化,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等因素在思想領域的反應,各家從各自立場出發闡述自己的主張,所以我們才說這是一場政治、經濟、思想上的重大變革,深深影響了我們華夏大地的歷史程序。
當然,縱觀歷史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歷史上這樣的重大變革還有許多,像是除了剛才說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還有我們比較熟悉一點的唐宋大變革。
這也是一場華夏曆史上的重大變革,像是內藤湖南1910年發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一文提出“唐宋變革論”,認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其間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過渡期。
“唐宋變革論”是以對比六朝隋唐貴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獨裁政治兩種政治體制為核心而展開的,然後推廣於經濟、學術、文學、藝術、音樂等層面的變化。
不必多說,這首先便是政治方面的重大變革。
我們可以政治制度演變上看,唐代中後期的政治體制,在中樞體制上不再是三省制的“步驟精密”,而是中書門下體制,其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宰相的職權進一步朝著掌管具體政務的方向發展,宰相政務官化。
經過安史之亂以後的調整,就朝著宋代那種中書門下、樞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軍政和財政的體制過渡。
其次是選官用官上看,科舉制比以往任何選官方式都更強調考試的作用,考試朝著排除其他因素干擾的方向發展。
選官原則從看重門第到只問才學的轉變,帶來了隋唐之際由貴族社會向官僚社會的過渡。
“君主在中世雖然居於代表貴族的位置,但到了近世貴族沒落,君主再不是貴族團體的私有物,他直接面對臣民,是他們的公有物”。
緊接著就是經濟方面了,最開始是經濟形態的變化,因為唐宋之交為實物經濟之終結,貨幣經濟之開始。
如地租的形式也是勞役地租逐步減少,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成為主要形態。
還有不的不提的是經濟中心開始發生轉移,要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由古代至中世是內陸地區中心的時代,而由宋以後至近世變為運河地帶中心的時代,再降至晚晴開始,則是海岸中心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