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中國自身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發展是中心內容。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中國走向封閉,由領先轉為落後,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開始脫離世界歷史的主潮流。
像是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因為那時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表明依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難以維持統治了。
而在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資本主義萌芽雖然沒有發展到危及封建統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產方式,從經濟基礎上表明瞭封建制度的衰落。
從農民起義的口號看,“均田免糧”的提出,表明農民起義已發展到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水平。
從賦稅制度看,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行,表明封建政府不得不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於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從思想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經濟發展的市民文學和反封建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從對外關係上看,明朝中期以後,中國由開放到保守,實行海禁和閉關政策,拒絕任何新事物的傳入。
其次是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明清兩朝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社會經濟全面高漲的局面。
到了明清時期,國力強盛,突出表現為耕地面積擴大和人口增長。
首先是農業方面,耕地面積擴大,像是明初的時候耕地面積為8.5億畝,清代高達10億畝。
其次是雙季稻得到大面積擴種,南方的水稻畝產量提高。
以及從國外引進了高產作物玉米、甘薯等,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
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商品化。
還有就是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施標誌著農耕社會賦役制度的成熟。
手工業方面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廠、作坊,佔據了主導地位。
生產工具進步和生產技術提高(紗綢機、雙色套印技術、彩色印刷品),分工也日益細密。
商業和城市方面(1)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商業資本異常活躍。
(2)在運河沿線、江南等地區出現了一批工商業市鎮,明中後期有30多個,到清代增長到204個。
(3)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為密集、完善的市場網路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地區,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
當然明清時期的經濟格局也有很大的發展
像是高效農業與絲、棉紡織業並重的江南經濟。
以太湖平原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明清時期江南的發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進一步提高生產的集約化程度。
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經營方式是江南經濟的特色之一;農副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絲、棉紡織業的發達是江南經濟的又一特色;市場發育起步較早,以農副產品加工、集散為主的市鎮密佈;城鎮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比例較高,其都市化程度遠遠走在全國前列。
其次是以外貿為導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的開發大體始於宋代,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到清代中葉已躍居全國先進之列。
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市場機制的初步形成,經商人口急劇增長,一個以外貿為導向,以轉口貿易為中心的經濟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還有就是華北平原區,如華北平原的冀魯豫三省地處黃河下游,是中國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
1214世紀的數百年間,這一地區屢經戰亂兵燹,經濟發展受到破壞,經濟地位逆轉。
進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墾等項政策使華北平原經濟重新崛起,清代又有進一步的發展。
明清時期華北平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為種植結構的調整、農副產品加工業的興起和農村集市網的形成。
還有就是長江中上游地區成了全國最大的商品糧輸出區。
長江中上游地區以江西開發最早,從元末起江西開始向湖廣移民。
兩湖地區的開發正是隨著江西移民的大量湧入開始的,明代中葉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為第二次高潮,並進一步推進到四川盆地。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的移民與開發過程相伴隨;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糧米歷來仰給湖廣,湖廣又仰給於四川”的糧食供求格局。
長江中上游地區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輸出區的確立,不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對於江南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以及明清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時期,王朝建立之後對邊疆地區進行了大力開發和治理。其中,經濟效益較著者當屬東北平原和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