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章

作為編劇的陳敏嬌,更是在劇本寫作階段,就將這種笑料融於其中了。她把握住了所謂的“港式幽默”的命脈,著眼於本地原生態的生活場景,利用對自我的輕嘲達到“苦中作樂”的效果。

伶牙俐齒,抖包袱也抖得連貫而輕松。

她演的遊刃有餘,銜接流暢,就連臺詞都完美合格。

郭飛敬喊卡。

陳敏嬌立刻從角色中走出,看向導演,等待著下一步的指示。

“我們再拍一條吧,這條保。”郭飛敬說。

陳敏嬌略微皺眉,詢問:“導演,是哪裡不對?”

郭飛敬看著她,擺了擺手:“別擔心,不是你的問題。”

“那個鬼!”郭飛敬生得跟個猴兒似的,但是發起脾氣來卻像個恐龍,嘴巴嗷嗷大張,好似馬上就有口水要噴射而出。拿著擴音器,那滋味,無法言喻。整個劇組都被這種恐慌所支配。

郭飛敬眉毛擰成一團,訓那個鬼的扮演人:“你是鬼,你是鬼。到底要我敲打你多少遍?不要看女角看到兩眼痴呆,ok?”這下好了,急得英語都蹦躂出來了,“不該你作色相的時候,你就千萬別給我搞癔症。”

扮鬼男汗顏,他的確失誤了。現在聽著導演的訓話,也只好忍著守受著。

等看向陳敏嬌的時候,郭飛敬就換了語氣,溫和了許多,他說:“阿嬌啊,這條還是要再來一次。”

陳敏嬌頷首接受,笑著說:“沒問題的導演。”

郭飛敬把一切看在眼底。

他拍片這麼些年,還是第一次見到對自己要求比導演要求都還要嚴格的演員。是的,演員。在此之前郭飛敬可以給陳敏嬌許多定位,比如港姐,比如世人說的花瓶,比如商人,或者優秀的電影從業者。但是一旦當她出現在畫面裡時,她那股子屬於演員的氣質就毫無保留地被展現出來了。

就拿《捉鬼靚女》的製作需要來說,陳敏嬌的表演完全夠格了。

當然會存在著一些細微的表演痕跡,當你看到畫面中的人的時候,你下意識知道這是一場表演。這是陳敏嬌採用的表演手段帶來的後果。演員和角色有距離,而觀眾和角色,也會産生一些距離。

陳敏嬌的個人色彩太濃了,盡管她利用自己的辦法將角色和自己融於一體。但是看到這個角色,你腦子裡最先浮現的會是她的名字,而非角色的名字。

這算是一種弊端,也不算。因為世界上有很多巨星也是處於這樣的階段。

但陳敏嬌不滿意,她需要繼續打磨。沒有誰會一出手就十足老練。

只是對於現在的這個片子來說,這種表演水平已經足夠了。

或者說,對於現在的整個香港行業水準來說,已經足夠了。現在的香港影視圈浮躁不堪,為了追求利益幾乎毫不考慮質量。許多演技全無但是生得一副皮囊的人都成為了“演員”。

若是在好萊塢,這種人只會被行業淘汰。

但這是在香港,一個對於爛片包容度無限的香港。不知道是受什麼的影響,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香港人都是一樣的愛看電影,還動不動愛把看電影講成看戲。要知道在內地,看戲是特定代指話劇或者戲劇的。

不知道是不是由於爛片太多,香港人好像已經天生擁有了爛片抵抗基因。或者說,在過去的大陸人陳敏嬌眼底的爛片,在港人眼中也不定是爛片。每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的審美評判標準和電影喜好差異。

在香港,有八卦,就有票房。

這也是為什麼陳敏嬌在一開始就特意讓杜風找幾家小報社發那種文章的原因。

適當的營銷,對於一部作品的曝光來說,是很重要的。

趁香港小姐選美大賽還在電視上迴圈播放,先用這樣的報道吊起普通人的好奇心,利用港姐的名頭掀起熱度,再偶爾放出一些劇組的小料,作為釣魚的誘餌。到時候電影上映,自會有吃到魚餌的小家夥上鈎,也自然而然會有觀眾花錢入影院買票。

那麼電影的票房,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而至於能否真的像開機儀式中所祈禱的那樣大爆,那還要看電影的質量是否過關,或者說,電影是否能夠戳中觀眾的g點,讓他們能夠自動地引發口碑發酵,從而源源不斷地進入影院。

作者有話要說: 嬌嬌穿的校服可以參考atv《夏天的童話》裡的女式校服。

蠻好看的我覺得,比tvb一套穿20年的校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