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章

二十二

“神秘新戲開拍,或再成爛片。”

“成為港姐後她卻做了這一行……”

“從花瓶到電影製片與主演, 她到底在想什麼?”

7月23日, 香港的小報充滿了這樣的報道。

然而這樣的報道的出現絕不是巧合, 是陳敏嬌一手策劃的營銷手段。由於前期籌備時間的驟然縮短, 《捉鬼》劇組7月22日就正式開機了。

開機儀式很簡練,但是也足夠的尊重。港人重風水和拜神,這樣的開機風俗是無可避免的。36的攝影器材被紅布遮蓋著, 錄音裝置由於帶杆而只是用紅條捆上了蝴蝶結。砍了一半的乳豬頭被擱置在桌子的正中央, 香火繚繞著, 水果有規律地擺放在一邊。

導演說開機,攝影掀開機器的紅布,其餘主創一同持刀切豬。

完畢後會點鞭炮, 寓意“一炮而紅”, 大賣更是被驚喜包裝後放在桌子邊, 暗示“票房大賣”。

整個組人員精簡,總共算下來,也不過三十幾人。

王惠玲和陳敏嬌算得上是最為喊得出名號的存在了。

本來王惠玲的老豆一開始還不讓自家女兒出來拍戲, 但是一聽陳敏嬌勸說了幾分,就順從地答應了。王惠玲要飾演的角色是陳敏嬌為她量身打造的, 幾乎沒有任何演技要求, 只需要本色出演。一個有些小心思也有些傻楞的大妞。

郭飛敬本來也沒有對倆位港姐的演技有多少期待, 想著到時候自己上場教戲調教。

哪知道他從攝影機的監視器中看到的東西,完全地出乎了他的意料。其實這監視器也就是取景器,和後世拍攝中使用的小監是一個道理。至於大監, 還沒有誕生。

他們現在拍攝的一場戲是陳敏嬌飾演的少女初次繼承家婆的事業後,第一次捉鬼,偶遇王惠玲所飾演的同學發生的情景。

化妝師是陳敏嬌自己,由於燈光和膠片會吃妝,她可以畫濃了些許。

其實演這種少女對於陳敏嬌來說是有難度的,她現在早就過了那個心理年齡。但她在拍攝之前已經像過去當編劇時段所要做的人物小傳一樣,將這個角色的形象建立在了自己的心裡,然後想象著這個形象的演繹規律,再透過自己的行動表演將之外化,把人物形象模範出來,細致地拿捏分寸和有邏輯地進行設計。

簡單來說,如果按照未來的三大表演流派來分,現在的陳敏嬌使用的正是“表現派”的方法。

這種方法是從布萊希特的戲劇表演體系裡分裂出來的,其實也算是是影評人們劃分出的標準。

布萊希特的表演體系強調“間離”和“陌生”,要求演員與角色有所距離。和表現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攝影開。”梁建平按下攝影機的開機鍵。

“錄音開。”被郭飛敬委託而來的同期錄音老師也如是說到。

“第八場第一鏡。”拿著老式場記版的人報出本場戲的次號與鏡號,然後敲合場記板,現場發出一聲巨大的“砰”音。

郭飛敬環顧四周,確認全場靜音後,扯了一嗓子:“a!”

其實他是第一次採用這樣的拍片模式,是陳敏嬌提出來的。一開始郭飛敬還心有顧慮,但是奈何對方是給錢的,話不得不聽,但是幾場下來,郭飛敬瞬間就習慣並且對這種拍片模式感到有好感了。

在此前,沒有任何一部香港電影會在拍攝前明確地提出“分鏡表”這個概念。郭飛敬也是第一次聽說,在陳敏嬌的要求之下,他被迫和攝影梁建平商量了些許日子完成了分鏡表的繪制和編寫。

以往他們拍片,都是走到哪兒拍來。雖然說發揮空間極大,但是也造成了很多的失誤。比如後期剪輯階段素材的缺失會導致整個影片的故事敘述不明,或者多拍很多無用的鏡頭導致膠卷的浪費和沖洗成本的增加。

現在利用陳敏嬌的辦法,既可以毫無遺漏地按計劃拍攝,也可以適當地有所調整和發揮,靈活而高效。

郭飛敬已經迫不及待想要把這種辦法推廣出去了。

但現在,他的注意力已經全部被陳敏嬌的表演所吸引了。

換上了一身香港中學的英式校服,陳敏嬌整個人便透露出一股子同往日不同的青春風範來,配上恰當的妝發,就好似那香港街道路口剛剛走出來的中學生,花樣年華,稚嫩而朝氣蓬勃,卻又猶疑地試探在成熟的邊緣。淡藍色的裙擺在跑動時分飛揚,笑靨如花。

第一次對上“鬼”時,陳敏嬌便顯現出了少女的倔強和堅持。隱忍著恐懼,顫抖著雙手,想要從兜裡掏出鎮魂符來,卻鬧了笑話。

這是一部靈異輕喜劇,笑料便是從細節中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