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
1978年的末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同年,港英政府宣佈開放外國銀行在港設立分行的條件, 開放銀行牌照。
而有一家銀行立刻踩著東方入駐香港。
慶業銀行,於1918年在倫敦成立,開創者乃華裔人士。幾十年過去, 慶業成為了在紐約,孟買等地都有所上市的國際領先銀行。慶業早期試圖與花旗一同成為了華夏首批註冊成為本地法人銀行的外資銀行, 但由於一些失誤和政策限制, 計劃失敗。現在,慶業趁著東風強勢闖入香港銀行界,並且攜帶回了大批銀行人才來到香港,其中不乏浸淫華爾街的高手。
同時, 以“威尼斯之女”稱號重回香港影視界的陳敏嬌又再次消失在了大眾視野裡。但在陳敏嬌的授意下, 《最後的弗拉門戈》在天嬌旗下的的個別影院開展了類似“點映”的放映模式。
《電影雜刊》附頁贈有觀影優惠券,只有憑借觀影優惠券才能夠知道《最後的弗拉門戈》的準確放映時間和放映地點。杜風一開始是質疑這種方式,但陳敏嬌的堅決不妥協。《最後的弗拉門戈》放映版權是她靠著和保羅的關系低價拿下的, 連她片酬的零頭都不到。陳敏嬌最後還是選擇在香港放映《最後的弗拉門戈》不是為了賺錢, 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粉絲和影迷的期待。
熱愛的電影的人會購買《電影雜刊》,畢竟這是全香港迄今為止唯一一本最為權威和精彩的電影雜志。
而喜歡的她人也會對此有所瞭解。
一般觀眾不願意買賬的《最後弗拉門戈》,這些人, 願意花費自己的金錢和兩個多小時的生命時間去交換一場由陳敏嬌出演的人生夢境。
以最低的成本, 在能夠賺取一些利潤的情況下,展示了這部電影,也向香港展示了她的演技成果。以最簡單快捷的方式, 拉開了她和別人的距離。《捉鬼》不再會是她的代表作,至少對於這些熱愛電影和關注電影的人來說,他們認識了《最後》裡的她。
陳敏嬌是踩著1978年的尾巴回到香港的。
1978年12月31日,星期日。
她和元何青終於重新回到了這片狹小卻又孕育著無限力量的土地上。元何青還在路上同她感慨,在內地錯過了香港歡度平安夜和聖誕節的狀況,現在又要在途中錯過於維多利亞港兩旁舉行的歡度新年儀式。
好在他們最後還是趕上了,杜風開著車來接他們。以陳敏嬌的身份當然是不太適合擠在人群中參加倒數的,杜風定下了一家餐廳,就在維多利亞港灣旁的高樓上。坐於窗前,正好可以一眼覽盡下面的風采。
車在人群裡穿梭,有一些擁堵,杜風親自開車,掌著方向盤的模樣顯露出一絲不耐煩。
“成功了嗎?”他想到一個最關鍵的事。
元何青看了眼陳敏嬌的臉色,清了清嗓子,“成了。”
他從自己的包裡掏出一份公文,想要遞給杜風,卻被杜風眼神阻止,這家夥吊兒郎當地看著鏡子裡的元何青,“元生,我開著車呢。什麼東西?你讀。”
陳敏嬌收回看著窗外的目光,朝元何青點頭示意。
元何青一副教書先生的模樣,扶了扶自己鼻樑上的眼鏡,語氣中略帶自豪地將檔案上的字詞讀了出來。
“經過廣東省港澳工作委員會的討論和審批,特以準予香港出版的《電影雜刊》一雜志於廣東定點報刊發售。也一併允許內地訂購者透過港澳臺或海外親友進行代付款訂購,以郵寄的方式送予內地。該雜志由華夏圖書進口公司負責進口,另,該雜志在內地的銷售額度達到……”注1)
杜風挑了下眉,“可以啊元生,挺能幹。”
杜風雖未有親自去參與到與內地相關的商業活動中,但是他也心知肚明能夠拿下這一份公文的不易。
這改革開放才剛剛開始,除了發布一通檔案,還一點風聲沒有,現在他倆倒好,去了一趟內地,不足三月,就拿下了這種公文。
元何青靦腆地擺了擺手,“還多虧了陳小姐。”
陳敏嬌可不愛居功,“元生,何必推脫給我。還好你有個好舊友。”
他們這一次內地之行,並不是一番通順的。一開始,哪裡的門路都行不通,兩個人像是摸不著北的羊,一整天都暈頭轉向。
好在後來陳敏嬌讓元何青聯絡了自己的舊友,他這個朋友可了不得,現在於內地的《華夏電影》一刊當主編,頗有幾分地位,能夠說得上話。
元何青一開始還有些靦腆,覺得難做,但是聯系後的結果讓他意想不到。
他那朋友,居然在聽說後一口答應了下來。
元何青還不懂為何,那舊友就提出了一個小要求,想要為陳敏嬌做個專訪。她在威尼斯的傳奇都傳到內地來了,舊友更是陳敏嬌的粉絲。
於是陳敏嬌半點費用沒要,安安生生接受了舊友的採訪,並且為《華夏電影》拍攝了好些照片作為專用,甚至拍攝了一張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