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章

互利互惠的事。陳敏嬌心裡算得清楚,也不會拒絕。

《華夏電影》的主編果然是個能人,直接帶著陳敏嬌和元何青去了北京,找上了中央港澳事務辦事所的負責人,又聯絡了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好一番纏鬥,終於拿下了這一份公文。

元何青不知道,陳敏嬌卻明白為何如此緊要的關頭,上面鬆了口,同意為這一份公文,為一份《電影雜刊》放行。

緣由不過是提出改革開放的鄧領導人,冷靜而睿智,不僅重視經濟事業的複興,更加提前將目光放在了文藝事業上。注2)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所在。

香港的文化弱就弱在,沒有根基。縱觀香港的電影,幾乎沒有任何一部電影談及了“尋根”這種事。它不像臺灣電影,後期尋根文化和鄉愁隔著一腔海峽蓬勃地噴湧而出。香港如同一個漂泊不定的遊子,遊子養育出的電影人,也缺乏對於一些國家大義的思量。香港電影更多的是將目光集中在情色與暴力之上,這是一個由商業養活的地方,電影也是。香港電影人更多考慮的是電影的商業效果,而非文化影響。

然而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最為驚人,文化入侵更是後世不斷被人提及的問題。

現在,一個《香港雜刊》想要進入內地,當然可以,但前提是每一次都需要審核,絕不允許有一星半點涉及到分裂國家民族的東西。

讓內地透過這種方式瞭解香港電影,不失為以後的事業做出的一種很好的鋪墊。所以上面點頭同意了,所以陳敏嬌他們成為了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只是這螃蟹得小心吃,陳敏嬌當然心裡有數,有她在,有元何青主管著,《電影雜刊》就絕不會有走向歪路的一天。

這是他們給予港澳事務辦事所的諾言。

盡管如此,但陳敏嬌和元何青還是在內陸跑了好些日子。內地就是這點麻煩,辦一些事,總是要度過好些個彎彎繞繞,解決許多流程,折騰來折騰去,才能夠搞定獲得最終結果。

杜風聽完頗有些感慨。

“只希望這一步,沒有走錯。”

“作為交換,《電影雜刊》必須定期在刊物中發布同內地相關的影視訊息。”陳敏嬌提起這事。內地□□把內地電影的一手獨家新聞交給了天嬌,為的也是一個文化傳播的效應。大家互惠互利,錢不是重頭事,別的才是。

他們下了車,杜風為陳敏嬌拉開車門。

“之前元生不是失敗?”

元何青早就動過進內地採訪的念頭,但是總是被拒之門外。非內地記者是不具備採訪資格的。

陳敏嬌說了聲謝謝,跟著杜風領著元何青往大廈裡走,三人在電梯口駐足等待。

“《華夏電影》的主播找人撥下了這個許可。”陳敏嬌拍了拍元何青的肩膀,“現在我們元生啊,可是香港第一人囉。”

叮咚。門緩緩開啟。

元何青不住地扶著眼鏡,對於陳敏嬌的誇獎有些害羞。但他同樣是喜悅的,作為一個電影的狂熱愛好者,能夠有次殊榮,實在是幸事。

杜風定下的位置靠窗,他打了個響指,有人上菜。樓下,港灣兩岸都是激動倒數的人們,樓上,三人舉杯暢飲。

“敬1978。”杜風翹著腿說。

“敬改革開放。”陳敏嬌撐著下巴,她望了眼窗外,好似可以望到深圳和廣州,又好似看到一條巨龍,在一片廢墟上慢慢蘇醒。

“三。”

“二。”

“一!”

酒杯碰在一起,是1979到來的聲音。

作者有話要說: 注1:瞎編的。理論上來說應該是1979年才有雜志可以進入內地,比如逃港者列孚創辦的電影雜志。這裡在平行世界在時間上有所提前,請勿深究。

注2:這個平行世界的娛樂界全洗盤靠我虛構,但是政治軍事什麼的還是保有一份尊敬叭。這裡沒有過分虛構,鄧爺爺的確是在電影事業上給予了當時的中國非常大的助力,力排眾議推動了好幾部電影在全國的公開上映。